《一萼红 秋梦》
时间: 2025-04-27 19:14: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萼红 秋梦
作者: 王易 〔清代〕
傍疏棂,又青灯素幌,照我影伶俜。
风戛玄扉,露漙幽草,秋容偏伴愁人。
珊枕畔华胥路远,更蛩声唧唧弄更声。
不耐繁喧,欲寻酣梦,梦却难成。
愁极本凭诗遣,劝莫寻秋梦,秋梦无凭。
天姥峰高,邯郸枕冷,方知梦也非真。
便暂许随风飞去,待归来依旧苦吟身。
空对半轮冰魄,一桁湘痕。
白话文翻译:
在空荡荡的窗棂旁,青灯和素色的幌子照亮了我孤独的身影。
风轻轻地敲打着玄关,露水润泽着幽静的草丛,秋天的景色更添了对愁苦人的陪伴。
在珊瑚枕边,华胥的梦途遥远,虫鸣声声更显得寂寥。
我无法忍受外界的喧嚣,想要进入沉沉的梦境,但梦却难以成真。
愁苦到极点只能依靠诗句来排遣,劝自己不要去追寻秋天的梦,因为这梦是没有依托的。
在高耸的天姥峰和冰冷的邯郸枕头上,才明白梦是不真实的。
于是暂且允许自己随风而去,待归来时仍旧是孤独吟唱。
空对着半轮明月,留下的只是一层层的湘痕。
注释:
- 疏棂:空洞的窗棂。
- 青灯素幌:青色的灯光和素色的幌子,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愁人:指忧愁的人。
- 华胥路:形容梦境的遥远和虚幻,华胥为古代神话中的梦境。
- 天姥峰:指高耸的山峰,象征高远的理想。
- 邯郸:古地名,象征现实的冷清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易,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士人阶层崛起的时代,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兼具抒情与思辨,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经历某种个人困境时,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怀与对梦境的追求,反映了清代士人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一萼红 秋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独的秋夜情景,诗人通过“青灯素幌”与“愁人”的形象,体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全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如“秋容”、“蛩声”等,赋予秋天多重情感,既有清冷的美,又有深沉的悲。
诗中对梦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冲突。“梦却难成”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苦涩。尤其是后半部分提到的“天姥峰高,邯郸枕冷”,更进一步揭示了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显得愈发浓重,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深沉的秋日情怀。诗的最后一句“空对半轮冰魄,一桁湘痕”更显得孤独而优雅,留下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傍疏棂,又青灯素幌,照我影伶俜。
描写了夜晚独自坐在窗边,灯光照亮了孤独的身影。 -
风戛玄扉,露漙幽草,秋容偏伴愁人。
风轻轻敲打着门,露水滋润着草丛,秋天的景色使愁苦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
珊枕畔华胥路远,更蛩声唧唧弄更声。
形容在珊瑚枕头旁,梦境遥不可及,虫鸣声使人感到更加孤寂。 -
不耐繁喧,欲寻酣梦,梦却难成。
对外界的喧嚣无法忍受,渴望沉浸于梦中,但梦却难以实现。 -
愁极本凭诗遣,劝莫寻秋梦,秋梦无凭。
愁苦到极点只能依靠诗歌来排遣,劝自己不要追寻秋天的梦,因为这梦是无根无凭的。 -
天姥峰高,邯郸枕冷,方知梦也非真。
在高峰与冷枕之间,才领悟到梦并不真实。 -
便暂许随风飞去,待归来依旧苦吟身。
于是暂时放任自己随风而去,待归来时仍然是孤独的吟唱。 -
空对半轮冰魄,一桁湘痕。
只剩下与明月相对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胥路远”比喻梦的遥不可及。
- 拟人:如“风戛玄扉”,赋予风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青灯素幌”与“蛩声唧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孤独、对梦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在秋日夜晚的深切思考和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灯:象征孤独与沉思的环境。
- 秋容:代表秋天的氛围,既美丽又冷清。
- 蛩声:虫鸣的声音,增添了寂寥的情感。
- 天姥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湘痕:代表对过往的追忆与情感的印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兴奋
-
“华胥路远”中的“华胥”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梦境
- C. 一种神兽
- D. 现实生活
-
“空对半轮冰魄”中的“冰魄”指的是?
- A. 明月
- B. 冰块
- C. 星星
- D. 霜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对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秋夕》(杜甫):描写秋天的情景与个人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易的《一萼红 秋梦》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体现了孤独的主题,王易强调秋天的愁苦,而李白则在月下展现醉意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 《王易生平与诗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