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十首》
时间: 2025-01-08 14:01: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事十首
刘克庄
战鼙非起自渔阳,到冠皆由偃月堂。
相国裘虽来贺捷,蚩尤旗尚收亡芒。
厨车古有刑都市,宝剑今谁请尚方。
莫倚圣朝家法恕,前卢后蔡亦投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战争的思考,歌颂了战争背后的复杂原因。战鼓的声音并不是从渔阳开始的,而是因为王冠的光辉来自于偃月堂。虽然相国裘来庆贺胜利,但蚩尤的旗帜依然在收集亡魂。古代的厨车曾经代表着惩罚,而今天又有谁来请求赐剑呢?不要过于依赖圣朝的家法宽恕,前卢后蔡的命运也遭遇荒凉。
注释:
- 战鼙:战鼓,古代用以号召出征的乐器。
- 渔阳:地名,指的是历史上某个地区的战役。
- 偃月堂:指某种权力或荣誉的象征。
- 相国裘:指的是某位高官(如宰相),裘即为他的袍服。
- 蚩尤:古代神话中的战神,象征着战争与厄运。
- 厨车:古代用以执行死刑的车,象征惩罚。
- 尚方:指尚方宝剑,古代皇帝赐予的权力象征。
- 家法:指家族或朝廷的法则或规矩。
- 前卢后蔡:指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家族或人物,象征着权力的兴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文,号白云山人,宋代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作品风格多样,以豪放、清新见长。他的诗词常常表达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刘克庄通过诗歌反映了对历史战乱的感慨,以及对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家国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书事十首》通过对历史战争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诗中不仅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和人物,还隐喻了对当权者的批评与警醒。开头的“战鼙非起自渔阳”直接点出战争的复杂性,提醒人们不要简单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表面事件。接着提到“相国裘虽来贺捷”,表面上是庆贺胜利,实际上却隐藏着对战争后果的深沉思考。整首诗在用词上精炼而有力,意象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深刻的现实关怀。
在情感上,刘克庄通过对权力与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诗歌不单是对历史的记载,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历史的教训与启示。诗中“莫倚圣朝家法恕”的警醒,提醒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应轻信权力的承诺,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珍视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战鼙非起自渔阳:战鼓的声音并不是从渔阳这场战役开始的,暗示战争的根源更为深远。
- 到冠皆由偃月堂:指一切荣华富贵的背后,都与权力中心有关。
- 相国裘虽来贺捷:虽然高官来庆贺胜利,但实际上胜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
- 蚩尤旗尚收亡芒:战神的旗帜仍在收集亡魂,提醒人们战争的惨烈。
- 厨车古有刑都市:古时的厨车是执行惩罚的工具,象征着历史的残酷。
- 宝剑今谁请尚方:如今又有谁来请求皇帝的权杖或宝剑,映射对权力的渴求。
- 莫倚圣朝家法恕:警告不要依赖当朝的法则来宽恕错误。
- 前卢后蔡亦投荒: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最终也难逃荒凉命运,反映权力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战鼙”与“相国裘”,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 典故:用蚩尤、厨车等典故,增加作品的历史厚度。
- 象征:用战鼓、宝剑等象征战争与权力的关系。
-
主题思想:
- 全诗探讨了战争的根源、权力的无常,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权力的警惕。
意象分析:
- 战鼙:象征战争的号召与紧迫感。
- 偃月堂:代表权力中心,暗示权力的诱惑与后果。
- 蚩尤旗: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死亡。
- 宝剑:象征权力与决策的象征,反映对权力的渴求与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战鼙非起自渔阳”中的“战鼙”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的号召
B. 和平的象征
C. 祭祀的乐器
D. 游乐的器具 -
“相国裘虽来贺捷”中的“相国”指的是? A. 军队的指挥官
B. 一位高官
C. 普通百姓
D. 战争的受害者 -
诗中提到的“蚩尤”象征着? A. 和平
B. 仁爱
C. 战争与厄运
D. 财富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诗在意象上更加沉重,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壮烈。刘克庄关注历史的教训,而李白则表达对生命的欢愉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文集》
以上内容为对《书事十首》的详尽解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