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度赓喜雪韵》
时间: 2025-02-04 17:3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峦九叠破天悭,
地远尘嚣隔几关。
方恨重云封皓月,
俄惊半夜老青山。
莫嫌腊后欠三白,
且喜春前露一斑。
几度冬来逢上瑞,
更祈盈尺送舟还。
白话文翻译:
崇高的山峦重重叠叠,像是打破了天的阻碍,
遥远的土地上,尘世的喧嚣隔得很远。
我本恨那重云遮住了明亮的月光,
却在半夜里惊喜地看到老青山的轮廓。
不要嫌弃腊月后缺少雪白的景象,
且欣喜于春天来临前露出的一点斑斑点点。
几度冬天来临,遇到这样的瑞气,
更希望能沿着这美景,顺利归航。
注释:
- 崇峦:高耸的山峦。
- 九叠:形容山势重叠,层层叠叠。
- 天悭:天的阻碍。
- 尘嚣:指人世间的喧闹。
- 重云:厚厚的云层。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老青山:指峰峦苍翠的山。
- 腊后:指腊月过后,即冬季末。
- 三白:指白雪。
- 露一斑:在春天来临前,露出一点点的颜色。
- 冬来逢上瑞:冬天到来时,遇到了吉祥的气象。
- 盈尺:形容舟船的长度,表达希望归航的意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及人生哲理,风格清新,抒情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冬春之交,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感受到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希望,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即度赓喜雪韵》通过描绘崇高的山峦与冬季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生活的热切期盼。开头两句以“崇峦九叠破天悭”引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仿佛打破了天地的阻隔,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又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接着,通过“方恨重云封皓月”表达了对明亮月光的渴望,然而“俄惊半夜老青山”的描写却又让人感受到夜色中的宁静和山的伟岸,展示了自然的另一种美。
接下来的两句“莫嫌腊后欠三白,且喜春前露一斑”,则体现了诗人对冬末春初的欣喜,虽说腊月缺少雪的纯洁,但春天的来临已露出了一丝生机。这种对春天的期待和珍惜,传达出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两句“几度冬来逢上瑞,更祈盈尺送舟还”,不仅表现了冬季的频繁到来,更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期待着能顺利归航,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蕴涵着深厚的哲理,表达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崇峦九叠破天悭:描绘高耸的山脉,气势雄伟,似乎打破了天的阻隔。
- 地远尘嚣隔几关:遥远的土地上,尘世的喧嚣被隔离在几道关隘之外。
- 方恨重云封皓月:诗人一开始恨恶那厚重的云层遮挡了明亮的月光。
- 俄惊半夜老青山:但在夜深人静时,意外地被老青山的影子所惊喜。
- 莫嫌腊后欠三白:不要嫌弃腊月后缺少雪白的景象。
- 且喜春前露一斑:要高兴于春天来临前,露出的一点点色彩。
- 几度冬来逢上瑞:经历几度冬天,总能遇到吉祥的气象。
- 更祈盈尺送舟还:更希望能在这样的美景中,顺利归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脉比作“崇峦九叠”,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意象:通过“重云”、“皓月”、“老青山”等自然意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期待,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峦:象征高尚与伟大。
- 皓月:象征明亮与希望。
- 老青山:象征坚韧与恒久。
- 春前露一斑:象征新生与希望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崇峦九叠”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自然的壮丽
- C. 人生的迷茫
-
诗中提到的“重云”主要影响了什么?
- A. 皓月
- B. 青山
- C. 小溪
-
诗人对腊后缺少雪的态度是:
- A. 失望
- B. 无所谓
- C. 欣喜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但李白更为豪放,而卫宗武则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