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松凛凛清霜戟,万竹森森白玉殳。无数小儿相怪问,老夫搔首但邾娄。
白话文翻译:
千棵松树如同凛冽的清霜之戟,万丛竹子森然如同白玉之殳。无数孩童好奇地询问,老夫我只能搔首困惑地回答。
注释:
- 千松凛凛清霜戟:千松,指众多的松树;凛凛,形容严肃、冷峻;清霜戟,比喻松树的挺拔如戟,且带有清冷的霜气。
- 万竹森森白玉殳:万竹,指众多的竹子;森森,形容茂密;白玉殳,比喻竹子的洁白如玉,且形状如殳(古代的一种兵器)。
- 无数小儿相怪问:无数小儿,指许多孩童;相怪问,好奇地询问。
- 老夫搔首但邾娄:老夫,诗人自称;搔首,困惑或无奈的动作;邾娄,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也不甚明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苏州人。沈周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此诗可能是在描述自然景物时,诗人对松竹的赞美,以及对孩童好奇心的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观察自然景物时,对松树和竹子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它们兵器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通过孩童的询问和老夫的困惑,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谜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和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松树如戟,竹子如殳,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武士般的威严和力量。孩童的好奇心和老夫的困惑,为诗歌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使得自然与人文在这一刻交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千松凛凛清霜戟”,通过“凛凛”和“清霜戟”的比喻,描绘了松树的挺拔和冷峻,如同清霜覆盖的戟一般。
- 第二句“万竹森森白玉殳”,用“森森”和“白玉殳”来形容竹子的茂密和洁白,如同白玉制成的殳。
- 第三句“无数小儿相怪问”,通过“无数小儿”和“相怪问”的描绘,展现了孩童对自然景物的好奇心。
- 第四句“老夫搔首但邾娄”,以“老夫”自称,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之谜时的困惑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了“清霜戟”和“白玉殳”的比喻,将松树和竹子分别比作戟和殳,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凛凛”和“森森”的拟人手法,赋予了松树和竹子以人的情感和特征。
- 对仗:诗中“千松”对“万竹”,“凛凛”对“森森”,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思考。诗人通过松树和竹子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同时通过孩童的询问和老夫的困惑,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松:众多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 万竹:众多的竹子,象征着谦逊和坚韧。
- 清霜戟:比喻松树的挺拔和冷峻。
- 白玉殳:比喻竹子的洁白和形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松凛凛清霜戟”中的“凛凛”形容的是什么? A. 松树的茂密 B. 松树的冷峻 C. 松树的柔软
- 诗中“万竹森森白玉殳”中的“森森”形容的是什么? A. 竹子的茂密 B. 竹子的柔软 C. 竹子的冷峻
- 诗中“老夫搔首但邾娄”中的“搔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困惑 B. 喜悦 C. 愤怒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秋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沈周此诗与杜甫的《望岳》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但沈周的诗更多了一层对自然之谜的思考。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沈周的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人文色彩,通过孩童的询问和老夫的困惑,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参考资料:
- 《明诗别裁集》
- 《沈周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