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岩太守问耕图》
时间: 2025-01-11 06:29:14先生伏首诸生日,深耕疾耨惟研笔。
先生彯缨登玉堂,铺棻垂颖皆文章。
秉麾出作江东守,欣戚时时念农亩。
阴雨膏惟恐后期,非种锄还去为莠。
男儿起任天下事,问舍求田非所志。
不恤四体昏作劳,固将九域蒙吾利。
一朝回首望丘园,岁见成功惟树艺。
君不见伏波将军不世才,中兴事业光云台。
营军瘴雾沈鸢地,苦忆平生季弟哀。
又不见北宋盛时君子达,韩范富欧同禁闼。
偶闻鹎鵊数声啼,忽念陇头耕晓月。
此图有士何美髯,丰玉饥谷兹身兼。
系君节钺与华衮,那容短褐从腰镰。
感事抚躬成一叹,写图非戏非为幻。
无人得喻使君怀,官舍把图时自玩。
我谓才难自古然,士如麟角偶一焉。
教民树艺且一事,只今百务须旬宣。
慷慨建树穷岁月,譬如穮蓘亦有年。
志业精勤信诸己,淮退早暮从诸天。
或图麟阁或归田,请君置此中情牵。
周公未遂明农志,何况纷纷后世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许秋岩太守问耕图
作者: 姚鼐 〔清代〕
先生伏首诸生日,深耕疾耨惟研笔。
先生彯缨登玉堂,铺棻垂颖皆文章。
秉麾出作江东守,欣戚时时念农亩。
阴雨膏惟恐后期,非种锄还去为莠。
男儿起任天下事,问舍求田非所志。
不恤四体昏作劳,固将九域蒙吾利。
一朝回首望丘园,岁见成功惟树艺。
君不见伏波将军不世才,中兴事业光云台。
营军瘴雾沈鸢地,苦忆平生季弟哀。
又不见北宋盛时君子达,韩范富欧同禁闼。
偶闻鹎鵊数声啼,忽念陇头耕晓月。
此图有士何美髯,丰玉饥谷兹身兼。
系君节钺与华衮,那容短褐从腰镰。
感事抚躬成一叹,写图非戏非为幻。
无人得喻使君怀,官舍把图时自玩。
我谓才难自古然,士如麟角偶一焉。
教民树艺且一事,只今百务须旬宣。
慷慨建树穷岁月,譬如穮蓘亦有年。
志业精勤信诸己,淮退早暮从诸天。
或图麟阁或归田,请君置此中情牵。
周公未遂明农志,何况纷纷后世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与对士人的劝勉。诗中提到农夫埋头耕作,勤劳耕耘,而士人则在书斋中写作,似乎与田地无关。然而,作为一位官员,作者心中始终挂念着农田的情况,担心天气阴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他认为男子汉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应只考虑个人的安逸。虽然四体疲惫,但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努力工作。
在回望往昔时,他感慨到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事物的专注与精益求精。他借用历史典故,如伏波将军与北宋的贤士,来强调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最后,诗人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农业的重视,认为士人也应有农业情怀,不能只顾书本学问。他指出周公的理想未能实现,更何况后世的人。
注释:
- 伏首:指低头,专注于某事。
- 彯缨:古代士人服饰上的一种装饰,象征身份。
- 秉麾:手握指挥棒,指代担任官职。
- 九域:古代对中国的称呼,代表国家的广阔。
- 麟角:比喻才能稀有的人才。
典故解析:
- 伏波将军:指东汉名将马援,以勇猛和智谋著称,象征优秀的军事才能。
- 北宋盛时君子达:指北宋时期的名士,如韩琦、范仲淹等,象征政治的繁荣与人才的辈出。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功臣,以其治国理政而闻名,象征着理想与抱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士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姚鼐通过对古代名将和贤士的引用,反映了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农业的热爱。他认为,士人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关注实际的民生,尤其是农业。在描绘各类人物的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
诗中通过描绘丰收的场景,传达出成功需要辛勤耕耘的观点。姚鼐不仅仅是在赞美农民的劳动,更是在提醒士人要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去。最后,他提及周公未遂的理想,激励后人应当继续努力追求理想,关心百姓的生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每一句都通过描绘农耕生活与士人追求的对比,表现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士人责任的期待。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例如“丰玉饥谷”描绘了丰收的美好与农民的艰辛。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与士人的社会责任,倡导兼顾学术与实际。
意象分析:
- 耕作:象征着辛勤劳动与希望。
- 丘园:代表着农田,寓意着丰收与生活的根基。
- 士人:象征着有知识、有责任感的人,期望他们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建设中。
互动学习: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伏波将军”代表了什么? A. 农民
B. 诗人
C. 名将
D. 官员
答案:C -
诗中强调士人应关注的是什么? A. 个人安逸
B. 农业
C. 书本知识
D. 战争
答案:B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周公”未遂的理想是指____。 答案:明农志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绝句》:杜甫
- 《题都城南庄》:崔护
诗词对比:
《田园乐》:王维的作品同样描绘了农业的美好,通过田园的宁静体现出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两者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评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