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宫•答徐野君》
时间: 2025-01-11 16:4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春宫·答徐野君》
作者:沈谦
烟草沉山,蘋风蹙水,天涯又是残春。
唤友莺儿,寻家燕子,那堪花雨纷纷。
心惊物候,空目断江东暮云。
愁来不见,梦去仍迷,此地逢君。
那堪踪迹沉沦,豪气成虹,短发如银。
名重词坛,春波妙曲,几番吹雪萦尘。
凄凉旧事,漫提起教人断魂。
只须付与,月底红牙,掌上青樽。
白话文翻译:
烟雾缭绕的山间,水面上波涛微荡,已是天涯的残春。
呼唤朋友黄莺,寻找归来的燕子,怎能忍受这一场花雨纷飞。
心中对时节的感慨,眼前却只见东江的暮云悠然。
愁苦降临却无法见到你,梦中游荡仍感迷茫,这里恰巧遇见你。
怎能忍受足迹的沉沦,豪情似虹,短发如银。
名声在词坛上响亮,春波上的妙曲,几度吹雪萦绕在尘世。
凄凉的往事,一提起便教人断魂。
只需将这一切交给,月下红牙,掌中青樽。
注释:
- 烟草沉山:形容烟雾环绕的山景。
- 蘋风蹙水:水面波荡,微风拂过。
- 天涯又是残春:在远方的天涯,依旧是春天的尾声。
- 唤友莺儿,寻家燕子:呼唤朋友如同黄莺,寻找归来的燕子。
- 花雨纷纷:花瓣如雨般飘落。
- 心惊物候:对自然变化的惊讶。
- 空目断江东暮云:眼前的景象是东江的暮云,令人感到空虚。
- 愁来不见,梦去仍迷:愁苦降临时无法相见,梦中依然迷失。
- 豪气成虹:豪情壮志如同彩虹般绚丽。
- 短发如银:形容年轻人的短发白色如银。
- 名重词坛:在诗词界享有盛名。
- 几番吹雪萦尘:几次经历如雪般的纷扰。
- 只须付与,月底红牙,掌上青樽:只需将这些情绪交给酒杯,月光下的红牙,与青樽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谦(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善于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末,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织于对自然的感受中,表达了抒情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庆春宫·答徐野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描绘的诗作,沈谦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对春天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的“烟草沉山,蘋风蹙水”勾勒出一幅朦胧的山水画卷,宛如在四月的暖春中,细雨轻烟中感受到的恬静与孤寂。接着,诗人通过“唤友莺儿,寻家燕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渴望与期盼,情感的波动在花雨纷飞中愈发明显。
中间部分,诗人写到“心惊物候,空目断江东暮云”,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也是对自身情感的反思,似乎在感叹自己与友人之间的距离。最后几句,诗人从对往事的追忆中引出对饮酒的向往,渴望在酒杯中找到慰藉。整首诗如同一曲春日的挽歌,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深深的思念与惆怅,展示了沈谦独特的诗歌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草沉山:描绘春天的烟雾环绕,暗示时光的流逝。
- 蘋风蹙水:微风轻拂水面,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天涯又是残春:即便远在天边,春天也已接近尾声,表达了时光无情。
- 唤友莺儿,寻家燕子: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寻找的急切。
- 那堪花雨纷纷:花瓣如雨般飘落,造成一种伤感的氛围。
- 心惊物候:对自然的变化感到惊讶,暗示内心的波动。
- 愁来不见,梦去仍迷:愁苦和迷茫交织,体现了内心的孤独。
- 那堪踪迹沉沦:感叹自己与友人之间的距离与失落。
- 豪气成虹:豪情壮志如同彩虹般美丽。
- 名重词坛:自信地表达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
- 几番吹雪萦尘:经历了许多风雨,心中仍留有往事的痕迹。
- 只须付与,月底红牙,掌上青樽:借酒浇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豪气成虹”,将豪情比作彩虹,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心惊物候,空目断江东暮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情感交织在自然的景象与个人的思绪中,形成一幅丰富的情感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草:象征着朦胧的春天,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莺儿、燕子:代表春天与友谊,象征着希望与归属。
- 花雨:花瓣的纷飞,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易逝。
- 青樽:象征着饮酒作乐与暂时的忘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草沉山”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A. 夕阳西下
B. 雪花飘落
C. 春天的烟雾
D. 夏日的阳光 -
诗人希望通过“掌上青樽”来表达什么?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往事的追忆
C. 通过饮酒来忘却愁苦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短发如银”象征什么?
A. 年轻的活力
B. 年龄的增长
C. 友人的美丽
D. 诗人的才华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与沈谦的《庆春宫·答徐野君》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沈谦则融合了自然与个人情感的描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沈谦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