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
时间: 2025-01-26 00:29: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
作者: 沈周 〔明代〕
两宫万里塞云黄,
三闽四广天子忙。
孤忠老臣老不死,
膏血几时湔国耻。
天高欲诉衍六歌,
手把怨笔濡天河。
天河不乾怨长在,
朝廷凌迟家破碎。
老臣已死稿苴存,
金玉辉生旧墨痕。
郁攸小儿那解事,
纸影虽空有文字。
传人流世自千年,
击剑重歌双泪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伤的历史画面,诗人感叹当今的帝王忙于政务,国家面临危机。老臣虽忠心耿耿,却年事已高,无法洗清国家的耻辱。诗人希望能诉说失火的悲剧,却感到无从下笔,满怀怨恨。昔日的辉煌已成往事,朝廷腐败,家破人亡。老臣已逝,留下的只是悲伤的遗稿,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年轻人并不理解这些悲痛的历史,而只有空洞的文字在纸上游荡。历史传承千年,惟有剑声与歌声交织在泪水中。
注释:
- 两宫万里:指的是皇宫的远大与宏伟。
- 三闽四广:三闽指福建,四广指广东方向,形容国家的广阔与复杂。
- 孤忠老臣:指忠诚的老臣,表现出对老臣无奈的感叹。
- 膏血:指为国捐躯的忠臣之血,象征牺牲。
- 天河:比喻浩瀚的历史或长久的怨恨。
- 朝廷凌迟:比喻当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 金玉辉生旧墨痕:象征过去的辉煌与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周,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工笔细致,擅长山水花鸟。他的诗多反映家国情怀,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的时期,诗人借古抒怀,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历史的追思。
诗歌鉴赏:
沈周的《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诗作。全诗通过对老臣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以“宫万里塞云黄”开篇,给人一种辽阔而又沉重的感觉,随即引入“天子忙”,暗示当权者的无能与繁忙。在这幅历史画卷中,孤忠老臣成为了诗的情感核心,他在满腔热忱中却又无力挽回国家的覆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中反复提到的“怨”字,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历史的追忆。尤其是“天河不乾怨长在”,诗人通过“天河”隐喻历史的流逝与人们心中长久的痛苦。最后,诗人以“传人流世自千年”结束,表达了对后世的期望,惟愿历史的教训能被铭记,成为后人前行的动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宫万里塞云黄:描绘出高耸的皇宫,象征着政权的庞大与虚幻。
- 三闽四广天子忙:指国家事务繁杂,帝王忙于应对危机,暗示当权者的无能。
- 孤忠老臣老不死:老臣的忠诚与无奈,虽忠心耿耿,但年老体衰。
- 膏血几时湔国耻:老臣们的牺牲,何时才能洗清国家的耻辱?
- 天高欲诉衍六歌:天高云淡,诗人有意诉说历史,却难以表达。
- 手把怨笔濡天河:手握怨恨的笔,写下无法干涸的悲痛。
- 天河不乾怨长在:历史的怨恨像天河一样,永不干涸。
- 朝廷凌迟家破碎:朝廷的腐败使得家国破碎。
- 老臣已死稿苴存:老臣已逝,留下的只有纸上遗稿。
- 金玉辉生旧墨痕:过去的辉煌如金玉般闪耀,但已成往事。
- 郁攸小儿那解事: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与漠然。
- 纸影虽空有文字:纸上虽有文字,却没有真实的感受。
- 传人流世自千年:历史的传承与教训,跨越千年。
- 击剑重歌双泪前:剑声与歌声交织,泪水流淌,寓意历史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天河”比喻历史的长河与人们的怨恨。
- 对仗:全诗的结构较为对称,使得情感更为凝练。
- 夸张:如“万里塞云黄”,强调了皇宫的宏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老臣的叹息与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警示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河:象征历史的长河与人们的怨恨。
- 老臣:忠诚的象征,代表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
- 剑:象征着力量与斗争,暗示对未来的希望与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忠老臣”指的是哪个角色? A. 年轻的将领
B. 忠诚的老臣
C. 朝廷的权臣 -
“天河不乾怨长在”中,天河象征着什么? A. 国家
B. 历史的怨恨
C. 未来的希望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国家未来的关心
C. 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与沈周的《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两者均展现对历史的思考,但李白更为豪放,而沈周则显得沉痛与深沉。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沈周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明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