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畿舟居阻雪怀寄二三知旧三首之三》

时间: 2025-01-26 02:59:11

沄沄清川流,冉冉浮云阴。

天寒日云莫,鱼鸟方潜沈。

吾岂厌安隐,东浮违宿心。

一官未足养,老境行侵寻。

牛歌感白石,马骨要黄金。

慙无子虚作,万里悬知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沄沄清川流,冉冉浮云阴。
天寒日云莫,鱼鸟方潜沈。
吾岂厌安隐,东浮违宿心。
一官未足养,老境行侵寻。
牛歌感白石,马骨要黄金。
慙无子虚作,万里悬知音。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浮云悠悠地飘过天际。
天气寒冷,阳光被乌云遮挡,鱼儿和鸟儿都深潜水底。
我怎会厌倦这安静的生活,只是东漂浮动违背了我心中的安宁。
一官半职根本无法养活我,老年的生活也渐渐逼近。
牛儿的歌声让我感慨白石,马骨却需要黄金。
我惭愧没有子嗣,孤独地在万里之外悬挂着知音。

注释:

  • 沄沄:形容水流清澈的样子。
  • 冉冉:缓缓地,慢慢地。
  • 云莫:云层遮挡了太阳。
  • 潜沈:指鱼鸟潜入水中,暗指隐蔽。
  • 安隐:安静隐居的生活状态。
  • 一官:指小官职。
  • 老境:老年的境遇。
  • 牛歌:牛的叫声(也指农事的劳作)。
  • 白石:象征坚硬和耐久的事物。
  • 黄金:象征财富和权力。
  • 子虚:意指没有子嗣。
  • 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季真,号秋水,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其词风清新俊逸,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贺铸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常因政治原因而被贬,生活多有波折。

创作背景:

《东畿舟居阻雪怀寄二三知旧》是贺铸在东畿舟居时写的一组诗词,表达了他对旧友的思念以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象,抒发了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与个人心境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前两句描写了清川与浮云,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寒冷的环境,仿佛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随着情境的展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愈加明显,尤其是面对老境的侵袭,生活的压力逐渐显露出来。

“吾岂厌安隐”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渴望,但“东浮违宿心”又透露出他对现状的不满与挣扎。诗人在官职未能养活自己的困窘中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牛歌感白石,马骨要黄金”更是将生计与理想的落差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愧疚与无奈,惭愧于没有子嗣,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无法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沄沄清川流,冉冉浮云阴:描绘出清澈的溪水与悠闲的浮云,呈现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
  2. 天寒日云莫,鱼鸟方潜沈:天气寒冷,阳光被云遮挡,鱼鸟都潜入水底,暗示生活的沉重与压抑。
  3. 吾岂厌安隐,东浮违宿心:表达对安静生活的渴望,但不得不漂泊,违背内心的安宁。
  4. 一官未足养,老境行侵寻:小官职无法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逐渐逼近。
  5. 牛歌感白石,马骨要黄金:对生活中艰辛的感慨,牛的歌声与马的骨头象征着普通人的劳作与追求。
  6. 慙无子虚作,万里悬知音:对没有子嗣的惋惜与孤独的思考,渴望理解的人却相隔千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牛歌与白石相对比,象征着坚韧的生活与内心的感慨。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旧友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川:象征着纯净与宁静。
  • 浮云:象征着变幻与无常。
  • 鱼鸟:象征着自由与隐秘。
  • 牛歌:象征着劳动与生计。
  • 黄金:象征着财富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A. 热闹繁华
    B. 宁静寒冷
    C. 暴风骤雨
    D. 温暖明媚

  2. “牛歌感白石”的意思是? A. 牛的叫声让人感到快乐
    B. 牛的叫声让人感慨生命的艰辛
    C. 牛的叫声让人感到孤独
    D. 牛的叫声与白石无关

  3. 诗人对安静生活的态度是? A. 厌倦
    B. 向往
    C. 无所谓
    D.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江雪》 柳宗元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贺铸的这首诗更关注于个人在自然中的孤独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贺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