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公堂诗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
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榕阴。
昼堂风澜皱,宵怜月影侵。
聊纾江海志,寄此小山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诗人站在公堂前,看到丛生的石头矗立在门前,横亘的池水在台阶旁深邃而宁静。修竹环绕着庭院,部分竹影投射在古老的榕树阴影之中。白天的堂前,微风轻拂,水面泛起涟漪;夜晚的月光透过竹影,洒在地上,显得温柔而亲切。诗人借此环境,抒发了自己对江海壮志的解脱和寄托,宁愿在这小小的山林中安静生活。
注释:
- 丛石:丛生的石头,形容石头的数量多且分布杂乱。
- 横池:横向的池塘,形容池水的静谧与宽广。
- 修竹:高大挺拔的竹子,常象征坚韧与高洁。
- 古榕:古老的榕树,象征着悠久和厚重的历史。
- 风澜皱:风吹动水面,产生涟漪的景象。
- 月影侵:月光照射,投影在地上,形成幽静的意境。
- 聊纾江海志:暂且解脱对江海的壮志,表达诗人对理想的淡泊心态。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江海志”可理解为对大志向的追求,传统文化中常用江海象征宽广的志向与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多以自然景色和抒情为主,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在忙碌的官场生活中,诗人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寄托,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对理想与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自公堂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描绘的环境极具画面感,丛石、横池、修竹、古榕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静谧的山林图景。通过昼夜的变化,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细腻与变幻,白天的微风与夜晚的月影,生动地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哲思。
诗人的情感在这自然景色中得以寄托,表达了他对江海壮志的淡泊与无奈。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整体诗意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王之望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丛石当轩峙:门前有丛生的石头矗立,表现出一种坚固和自然的气息。
- 横池傍砌深:横向的池水在台阶旁边深邃而宁静,渲染出空灵的氛围。
- 还将修竹绕:竹子环绕庭院,增添了生机与雅致。
- 半入古榕阴:部分竹影投射在榕树阴影下,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意境。
- 昼堂风澜皱:白天时,风吹动水面,泛起涟漪,表现出微风的温柔。
- 宵怜月影侵:夜晚月光投影在地上,显得温柔而亲切。
- 聊纾江海志:暂时放下对大志向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 寄此小山林:将自己的志向寄托于这个小山林中,体现出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与平衡,如“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
- 意象:以自然景观为意象,具体而生动,形成鲜明的画面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宵怜月影侵”,表现了自然的亲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淡泊,体现了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丛石: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横池:象征宽广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 修竹:象征高洁与坚韧的品格。
- 古榕:象征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丛石当轩峙”意指什么?
- A. 石头在门口矗立
- B. 石头在河边
- C. 石头在山上
-
“聊纾江海志”的意思是?
- A. 忘记理想
- B. 暂时放下对理想的追求
- C. 继续追求理想
-
诗中提到的“修竹”象征着什么?
- A. 暴躁
- B. 坚韧与高洁
- C. 软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之望的《自公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倾向于表现孤独与寂静,而王之望则更关注内心的寄托与生活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