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时间: 2025-02-04 15:26:34

飞霰飘飘堕晚风,乱山无数暮云同。

天工却似怜羁旅,又变霜华见碧空。

意思解释

晚晴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原文展示:

飞霰飘飘堕晚风,乱山无数暮云同。
天工却似怜羁旅,又变霜华见碧空。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风中,飞舞着细小的霰雪,漫天的云彩和无数的山峦交织在一起。
似乎是大自然在怜悯那些漂泊在外的旅人,转瞬之间,霜华映照着澄澈的天空。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霰: 指细小的雪花或霜粒。
  • : 落下。
  • 暮云: 指傍晚的云彩。
  • 天工: 指自然的造化。
  • 羁旅: 形容旅途中的漂泊状态。
  • 霜华: 指霜冻后的景象,像是华丽的装饰。
  • 碧空: 指清澈的蓝天。

典故解析: “羁旅”一词常用于古诗中,描绘旅途中的孤独与漂泊,反映出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景明,号止庵,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称,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晚晴》创作于一个秋冬交替的时节,诗人可能是在旅途中的某个傍晚,看到自然景色而感发的。这种景象引起了他对孤独和归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晚晴》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感慨。开头两句“飞霰飘飘堕晚风,乱山无数暮云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霰雪在晚风中飞舞,山峦和云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这种自然的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秋冬的寒意,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漂泊。

接下来的“天工却似怜羁旅,又变霜华见碧空”,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自然似乎在怜悯那些漂泊在外的旅人,转瞬之间,霜华映照出澄澈的蓝天,象征着希望与归属。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释然。

总体而言,《晚晴》通过简单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和归属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清新而淡远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霰飘飘堕晚风: 霰雪在傍晚的风中轻轻飘落,表达了自然的宁静与寒冷。
  • 乱山无数暮云同: 山峦与云彩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动人的景象,暗示着自然的壮丽。
  • 天工却似怜羁旅: 自然的造化似乎在关心那些漂泊的旅人,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感。
  • 又变霜华见碧空: 霜冻后的景象与清澈的天空形成对比,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 “天工似怜”将自然的变化比作对人的关怀,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 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自然景色中对旅途孤独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霰: 代表寒冷与孤独。
  • 暮云: 代表过往与时间的流逝。
  • 霜华: 代表希望与美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晚晴》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之道
    • C. 杜甫
  2. “羁旅”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中的孤独
    • B. 归乡的愿望
    •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提到的“霜华”象征着什么?

    • A. 寒冷
    • B. 希望
    •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晚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但王之道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读》
  • 《王之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