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沟河有感》

时间: 2025-01-25 23:45:02

山后山前十六州,坐输天险竟谁收。

过河漫作千秋恨,狼籍曾闻在白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白沟河有感
——谢铎 〔明代〕
山后山前十六州,坐输天险竟谁收。
过河漫作千秋恨,狼籍曾闻在白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北方边疆局势的感慨。山后山前是指广袤的十六个州,坐拥天险的地理位置却无奈地被外敌侵占。渡过白沟河后,心中感到无尽的悲怆与恨意,耳边总是回响着白沟一带狼藉的景象。

注释:

  1. 十六州:指的是北方的十六个州,历史上曾是边疆民族的聚居地。
  2. 天险:指的是自然地理上的屏障,例如高山和河流,通常用于防御外敌入侵。
  3. 过河:象征着跨越障碍和迎接挑战,但也暗示了无奈与悲哀。
  4. 狼籍:狼藉,指的是破败混乱的景象,形容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

典故解析:

“狼籍”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战争后的废墟和无辜生命的流离失所。诗中提到的“白沟”是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历史上曾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代表着边防的严峻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铎,明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他的诗风格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明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边境经常受到外族侵扰,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动荡与不安。开头两句“山后山前十六州,坐输天险竟谁收”,展示了广袤的领土和坚固的自然屏障,却无奈于外敌的侵扰,体现了无力感和悲凉。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感叹“过河漫作千秋恨”,不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追忆,还暗示了战争对人心的伤害,时间久远而痛苦依旧。最后一句“狼籍曾闻在白沟”用“狼籍”一词形象地传达了战后的惨状,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敏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山后山前十六州:描绘边疆广袤的地域,强调地理的重要性。
    • 坐输天险竟谁收:表达对外敌入侵的无奈与愤懑,质疑防守的失败。
    • 过河漫作千秋恨:渡过河流后心中的悲恨与忧愁,象征着历史的伤痛。
    • 狼籍曾闻在白沟:描绘战后破败的景象,突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后山前”,形成平衡的结构,增强韵律感。
    • 比喻:将“狼籍”比作战后废墟,生动形象地传递情感。
  3.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痛恨。

意象分析:

  1. :象征坚固与防御,同时也暗示着无奈与隔绝。
  2. :代表着历史的分界线,象征着挑战与跨越的勇气。
  3. 狼籍:象征着战后的惨景与对生命的无情摧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六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狼籍”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
    • B. 破败混乱的景象
    • C. 美丽的风景
    • D. 丰收的田野
  3. 诗人对国家的态度是?

    • A. 漠不关心
    • B. 深切忧虑
    • C. 高兴
    • D. 不屑一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谢铎的《过白沟河有感》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但谢铎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李白则展现了个人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明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