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因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谢文》
时间: 2025-02-04 15:4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予因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谢文
棘围深锁武成宫,华裾织翠青如葱。
谢公文章如虎豹,林间一啸四山风。
天下几人学杜甫,千江隔号万山阻。
画地为饼未必似,更觉良工心独苦。
谁登李杜坛浩如海,波翻奄有二子成。
三人古风萧萧笔,追还我诗如曹郐。
拆东补西裳作带,令人还忆谢玄晖。
昆仑虞泉入马蹄,我愿四方上下逐东野,
只有相逢无别离。
白话文翻译:
因为我编纂杜甫的诗句,特地跋文呈送给监试的谢昌国院长,谢文。
棘笆深深围住了武成宫,华丽的裙裾如同葱绿的织物。
谢公的文章如同猛虎和豹子,林中一声啸叫,四山随之震动。
世上有几人能学得了杜甫,千江万山彼此阻隔得如此遥远。
画地为饼未必能够做到,反而让人更加感受到工匠的辛苦。
谁能登上李白和杜甫的高坛,如同大海波涛翻滚,仿佛二子成行。
三位古风萧瑟的文人,追寻着我的诗句如同曹郐。
拆东补西的衣裳像带子,令人又忆起谢玄的辉煌。
昆仑的虞泉流淌在马蹄下,我愿意在东野四方上下追逐,
只有相逢而不再别离。
注释:
- 棘围:用荆棘围绕,这里形容宫殿被深深锁住。
- 华裾:指华美的裙子。
- 谢公:指谢朓,唐代诗人,字景仁。
- 虎豹:比喻文章的气势和锋利。
- 千江隔号万山阻:形容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 画地为饼:比喻空想,不切实际。
- 三人古风:指三位古代文人,可能是指李白、杜甫等。
- 谢玄晖:指谢朓的光辉和成就。
- 昆仑虞泉: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和民间生活,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怀与人性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对杜甫诗歌的感慨与追寻,表现出他对古人文学的敬仰与对当时社会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谢昌国,可能是一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或同道中人,表达了对文人的尊重与期待。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予因集杜句、跋杜诗呈监试谢昌国察院,谢文》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文化反思的诗作。全诗以杜甫的诗句为线索,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怀念与对当下文人境遇的思索。诗的开头以“棘围深锁武成宫”引入,营造出一种被束缚的意境,仿佛古老的宫殿被时间锁住,无法再见昔日辉煌。
接下来,诗人赞扬谢公的文章如猛兽般强劲,并通过对比反映出自己的无奈与渺小。“天下几人学杜甫”,一句道出当代文人相较于古代诗人的无力感,显示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而“画地为饼未必似”则透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仿佛在说,即使有理想的追求,面对现实的压力,仍感到无比艰辛。
后半部分以李白和杜甫为象征,表现了诗人对文人团聚、思想交流的渴望,“只有相逢无别离”则是对理想友情的美好向往,展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意象交织的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类精神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棘围深锁武成宫:以荆棘围住宫殿,象征着被囚禁的环境。
- 华裾织翠青如葱:华美的裙裾如葱绿,形容华丽的装束。
- 谢公文章如虎豹:谢公的文章气势如猛兽,显示出作品的力量。
- 天下几人学杜甫:世上能像杜甫那样的诗人少之又少,感叹文人之难。
- 千江隔号万山阻:形容相隔遥远,难以相见,表达孤独感。
- 画地为饼未必似:虚构的理想可能与现实有差距,强调追求的辛苦。
- 谁登李杜坛浩如海:谁能登上李白、杜甫的坛子,暗示古代文学的伟大。
- 波翻奄有二子成:波涛翻滚,似乎预示着文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 三人古风萧萧笔:三位文人追寻古风,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 拆东补西裳作带:形容应变和调整的过程。
- 令人还忆谢玄晖:唤起对谢朓成就的回忆。
- 昆仑虞泉入马蹄:象征着高远理想与追求的艰难。
- 我愿四方上下逐东野:希望在广阔的天地中追逐理想。
- 只有相逢无别离: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向往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文章如虎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力量。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千江隔号万山阻”。
- 夸张:如“波翻奄有二子成”,夸大了文人之间的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学的敬仰,对现代文人境遇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深厚情谊的渴望。诗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显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棘围:象征束缚与孤独。
- 华裾:代表美丽与文人的风雅。
- 虎豹:象征力量与激情。
- 千江万山:象征遥远的距离与隔阂。
- 李杜坛:象征古代文学的高峰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谢朓
-
“天下几人学杜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古人文学的尊重
- B) 对现代文人的自信
- C) 对传统文化的无奈
-
“只有相逢无别离”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友谊的珍视
- B) 对孤独的接受
-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C) 谢朓
- C) 对传统文化的无奈
- A) 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杜甫:杨万里的诗作常带有生活气息,反映个人感受;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粗略解读:
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展现出对文人的敬仰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风格迥异,杨万里的作品更显轻松自然,杜甫则多沉重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