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采花》
时间: 2025-01-10 22:5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于阗采花
作者: 李白 〔唐代〕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白话文翻译:
在于阗采花的人,自言花儿相似。
明妃一朝西去入胡地,胡中美女多得羞死。
于是才知道汉地有许多美人,胡地没有花儿可以相比。
丹青能让丑者变得美丽,而无盐却困在深宫之中。
自古以来就妒忌蛾眉,美丽的牙齿被胡沙埋没。
注释:
- 于阗: 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地区,以盛产美丽的花卉而著称。
- 明妃: 指王嫱(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和亲而西入匈奴。
- 羞死: 形容美丽的程度,使人觉得自愧不如。
- 丹青: 指绘画,用色彩表现美丽。
- 无盐: 指王嫱,因其美丽而被称为“无盐”,寓意其美丽被埋没。
- 蛾眉: 指美丽的女子的眉毛。
- 胡沙: 指北方民族的沙土,暗指环境的恶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豪放的个性和才华而闻名。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以李白自身的经历和感情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世界。
创作背景:
《于阗采花》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诗中通过对比汉地与胡地的美丽女子,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于阗采花》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对比的作品,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李白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以“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引出,暗示了采花者自以为是的态度,表现了对美的自信和欣赏。接着,诗人提到“明妃一朝西入胡”,通过王昭君的历史典故,反映出美丽与命运的关系。王昭君的美丽在胡地得以彰显,却因和亲而被迫远离故土,诗人对此感到惋惜。
诗中进一步对比汉地与胡地的美女,“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表现出汉地女性的美丽与胡地的无可比拟。随后提到“丹青能令丑者妍”,暗示艺术可以改变外貌,但“无盐翻在深宫里”的情感却让人感到无奈,深宫中的美丽被掩埋,无法被世人瞩目。
最后一联“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则点出了妒忌的主题,历史上许多美丽的女子因为她们的美而受到妒忌,最终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对美的赞美,也深入探讨了命运与环境对美的影响,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于阗的花采者自夸花儿的美丽,突显其自信与骄傲。
-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提到王昭君被迫西嫁,胡地的美女让她倍感羞愧,揭示了美丽的无奈。
-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通过比较汉地与胡地的美,表达对汉地女性的赞美。
-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艺术可以美化丑陋,但王昭君被困于深宫,显得无奈。
-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历史上美丽的女子常常受到妒忌与埋没,形成一种宿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汉地与胡地的美女进行对比,突显汉地女性的美丽。
- 典故:引用王昭君的故事,增强诗的历史厚重感。
- 比喻:如“丹青”与“无盐”,用艺术与命运的对比来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历史与命运对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感慨。诗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对被社会与历史所埋没的美丽表示同情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于阗:象征着美丽与繁荣的地方。
- 明妃:代表历史上的美丽与遭遇。
- 丹青:象征艺术的美化能力。
- 蛾眉:美丽女性的象征。
- 胡沙:象征环境对美的压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明妃”是谁? A. 王昭君
B. 杨贵妃
C. 甄氏
D. 西施 -
填空题:诗中提到“丹青能令丑者妍”,意指什么?
-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汉地女性美的赞美。
A. 对
B. 错
答案:
- A. 王昭君
- 艺术可以美化丑陋。
- A.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 李白 vs 《红楼梦》中的诗作
两者均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但李白更突显个体的豪情,而《红楼梦》则探讨了社会与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