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匡山
作者: 李白 〔唐代〕
晓峰如画参差碧,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山峰如画般参差错落,
藤影在微风中摇曳,轻拂着栏杆。
林间小路上常有犬吠相伴,
人世间归来时总有樵夫同行。
看那云游的客人倚靠在啼叫的猿树下,
洗钵的僧人来到失鹤的池边。
不要怪我无心眷恋这清幽的境地,
我早已将书剑许诺给明朗的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晓峰: 清晨的山峰。
- 参差: 高低不平,错落有致。
- 藤影: 藤蔓的影子。
- 拂槛: 拂动栏杆,指风吹动。
- 野径: 野外的小路。
- 樵: 砍柴的人。
- 云客: 游荡的客人。
- 洗钵: 僧人洗涤钵盂。
- 失鹤池: 诗中意象,象征失去的美好。
典故解析:
- “洗钵僧”常见于古代诗词,象征修行者的平淡生活。
- “书剑”代表理想与抱负,李白常用此意象表达对人生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追求自由与理想。
创作背景: 《别匡山》创作背景多与李白游历山川、感受自然的经历有关,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别匡山》通过精致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白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直接引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绘,既营造了清晨的宁静,又展现了山峦的美丽。接着“藤影风摇拂槛垂”中,藤影的轻柔与微风的互动,使画面更具动感,仿佛让读者也感受到那清新的空气。
诗中提到的“野径来多将犬伴”则带入了世俗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后半部分的描写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尤其是“看云客倚啼猿树”,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云游的客人与啼叫的猿声相伴,既有孤独的思索,又有对自然的依恋。
最后两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挣扎。虽然身处于美丽的自然之中,李白的心却向往着更为广阔的未来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峰如画参差碧: 早晨的山峰如同画作,色彩碧绿且高低错落。
- 藤影风摇拂槛垂: 藤蔓的影子在风中摇曳,轻轻拂动栏杆。
- 野径来多将犬伴: 林间小路上经常有狗相伴而行。
- 人间归晚带樵随: 黄昏时分返回人世,常有樵夫相随。
- 看云客倚啼猿树: 看那游人倚靠在啼叫的猿树下。
- 洗钵僧临失鹤池: 洗钵的僧人来到失鹤的池边。
- 莫怪无心恋清境: 不要怪我无心留恋这清幽的环境。
- 已将书剑许明时: 我早已将书剑寄托于明朗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 “晓峰如画”,将山峰比作画作,增强了形象。
- 拟人: “藤影风摇”,赋予藤影以人的动作。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身处美景之中,心中仍有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峰: 象征清晨的希望与新的开始。
- 藤影: 代表自然的柔和与生命的延续。
- 云客: 游荡的人,象征追求自由与理想。
- 洗钵僧: 表达出一种平淡而深刻的内心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晓峰”指的是什么?
- A. 夜晚的山峰
- B. 清晨的山峰
- C. 中午的山峰
-
“藤影风摇”的意思是?
- A. 藤影在风中静止
- B. 藤影在风中摇曳
- C. 藤影在阳光下闪耀
-
“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对现实的不满
- B.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依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 李白
- 《庐山谣》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更强调自由与理想,而王维则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