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对山僧(一作同杜相公对山僧)》

时间: 2025-01-26 01:54:16

吏散重门掩,僧来闭阁闲。

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草长风光里,莺喧静默间。

芳辰不可住,惆怅暮禽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对山僧(一作同杜相公对山僧)
作者: 皇甫冉 〔唐代〕

吏散重门掩,
僧来闭阁闲。
远心驰北阙,
春兴寄东山。
草长风光里,
莺喧静默间。
芳辰不可住,
惆怅暮禽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事务散去后,感受到一种宁静的闲适。诗人描绘了山中僧侣的到来,自己心中却思念着北方的朝廷,春天的情思又寄托在东山。草木生长的地方,春风中鸟儿的啁啾声回荡在静谧中。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傍晚时分飞回的鸟儿让人感到一丝惆怅。

注释

  • 吏散重门掩:吏,指官吏。重门掩,指关上重重的门,表示官务已毕,归于宁静。
  • 僧来闭阁闲:僧,指僧人。闭阁,关闭的房间;闲,表示悠闲自得。
  • 远心驰北阙:北阙,指北方的朝廷;驰心,心思向往。
  • 春兴寄东山:春兴,春天的兴致;东山,指东边的山。
  • 草长风光里: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 莺喧静默间:莺,指黄莺;喧,表示喧闹;静默,表示安静。
  • 芳辰不可住:芳辰,春天的美好时光;不可住,不能停留。
  • 惆怅暮禽还:惆怅,感到忧愁;暮禽,傍晚归来的鸟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字君平,号澄江,曾任官职,后归隐山林。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景色,表达隐逸之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皇甫冉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宁静山林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山僧的访谈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吏散重门掩”,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繁琐事务的轻松,另一方面却又掩藏着他对官场的依恋与不舍。随着僧人的到来,诗人感到了一丝宁静,但他内心深处仍然向往着远方的北阙,显示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春天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春兴寄东山”的表达,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眷恋。草木的生长和鸟儿的叫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芳辰不可住,惆怅暮禽还”却又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短暂。诗人对春天的感慨,折射出他对人生短暂、理想未竟的忧虑,情感深邃而细腻。

整首诗以清新秀丽的意象,缠绵悱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吏散重门掩:官吏的事务结束,重重的门关上,表示一种从繁忙到宁静的转变。
  2. 僧来闭阁闲:僧侣的到来带来了宁静的气氛,诗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3. 远心驰北阙:尽管身处宁静之中,诗人的心思却仍然向往着远方的朝廷,表现出对权力的眷恋。
  4. 春兴寄东山:春天的情感寄托于东山,体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5. 草长风光里:描绘了春日草木生长的景象,生机勃勃。
  6. 莺喧静默间:黄莺在喧闹与静寂之间的鸣叫,表现出春天的活力与宁静的对比。
  7. 芳辰不可住:美好的春天时光无法停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8. 惆怅暮禽还:傍晚时分,归来的鸟儿引发了诗人的惆怅,象征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芳辰”与春天的美好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如“莺喧静默间”,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吏散”与“僧来”,“草长”与“莺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对比,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感慨。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短暂及心灵归属的思考,体现了隐逸文化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官场和繁忙的生活。
  • :象征着宁静、清净的生活方式。
  • :象征生命的生机和春天的希望。
  • :象征春天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 芳辰:象征美好时光的短暂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吏散重门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繁忙与宁静
    B. 期待与失落
    C. 喜悦与忧伤

  2. 诗中提到的“北阙”指的是? A. 南方的山
    B. 北方的朝廷
    C. 西方的城门

  3. “芳辰不可住”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A. 生命的短暂
    B. 自然的美丽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诗。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皇甫冉 vs. 王维

  • 皇甫冉的诗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哲理思考。
  • 两者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魅力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