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二首》

时间: 2025-04-27 05:28:44

雷使巡行遍五方,夹秋不怕旱为殃,人閒祥瑞三伏雨,枕上吟哦终夕凉。

已卜晚青催出穗,且将早赤急舂粮,有司不损应言损,随分蠲租助盖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雨二首
吴潜 〔宋代〕

雷使巡行遍五方,
夹秋不怕旱为殃。
人闲祥瑞三伏雨,
枕上吟哦终夕凉。

已卜晚青催出穗,
且将早赤急舂粮。
有司不损应言损,
随分蠲租助盖藏。


白话文翻译:

雷神在五方巡行,
在秋天的时节,不怕干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人们闲适安宁,三伏的雨带来了丰收的预兆,
我在枕上吟哦,直到夜晚凉爽得让人心旷神怡。

已经开始催促晚稻成熟,
又急忙收割早稻。
有些官员虽说损失,但其实并没有,
依照实际情况减免租税,帮助我们安稳藏粮。


注释:

字词注释:

  1. 雷使:指雷神,古代人们认为雷电是神明的使者。
  2. 夹秋:指秋天的时节。
  3. 三伏雨:指夏季的最后几天,通常是丰收的季节,雨水充足。
  4. 已卜晚青:已开始催促晚稻的青穗。
  5. 有司:指官员。
  6. 蠲租:指减免租税。
  7. 盖藏:指储存粮食。

典故解析:

  • 雷使: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雷神被视为能量的象征,具有调控天气的能力。
  • 三伏:在农历中,三伏是指夏季最热的时节,农民常在此时收获丰收的农作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子升,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福建,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作品多反映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水充沛的秋季,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感恩,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府减免租税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关心。


诗歌鉴赏:

《喜雨二首》通过描绘秋季雨水的到来,表现了农民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待。诗中开篇提到雷神在五方巡行,暗示雨水的普降,农业得以滋润,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诗人描绘了人们在三伏雨中的悠闲与安宁,表现出雨水带来的祥和气氛,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田园画面。

诗的后半部分,吴潜提到已开始催促晚稻成熟,并急忙收割早稻,展现了农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同时,提到官员的减税政策,反映了社会对农民生计的关心,诗人通过对这一政策的肯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自然的恩赐与人们的期待,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思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第一联通过雷神的巡行,强调了雨水的普降,暗示着丰收的希望。
  2. 第二联描绘了人们在雨中感受到的宁静和凉爽,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
  3. 第三联提到晚稻的催促,表现农民的勤劳与对收成的期待。
  4. 第四联则通过政府的减税政策,反映了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雷神比作自然的使者,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的到来,表现了农民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待,深刻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表达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变化与希望。
  2. 秋雨:象征着丰收与安宁。
  3. 稻穗:象征着劳动的成果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雷使”指的是什么? a) 人物
    b) 自然现象
    c) 农作物

  2. “三伏雨”主要象征什么? a) 干旱
    b) 丰收
    c) 寒冷

  3. 诗人对官府的态度是? a) 反对
    b) 赞扬
    c) 无所谓

答案:

  1. b) 自然现象
  2. b) 丰收
  3. b) 赞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李白:同样表达对雨水的喜悦与期待。
  • 《静夜思》 - 李白: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与吴潜的《喜雨二首》都赞美雨水对农田的滋润,但李白的诗更多体现个人情感,而吴潜则更关注社会民生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 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对比与学习。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提供详细的古诗词解析和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