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
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
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
白话文翻译:
这位高僧已能持戒修行,又前往禅亭礼拜。
长老特意为他摩顶祝福,时常有僧侣在诵读经文。
他独自走在寒冷的野外,旅宿在遥远的青山之中。
亲人只能空自相望,鸿雁飞去已然渺无踪影。
注释:
- 持律藏:持戒,遵守佛教的律法。
- 礼禅亭:礼佛的地方,禅宗的修行场所。
- 摩顶:指长老为弟子祝福的一种仪式,象征传授智慧。
- 时流:指当时的僧侣或信徒,流行的修行方式。
- 寒野旷:寒冷而广阔的野外,形容环境的孤寂与清冷。
- 旅宿:旅途中停留的地方。
- 眷属:亲人、家人。
- 鸿飞:鸿雁飞翔,象征离去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喜爱。皇甫冉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的一个历史阶段,正值佛教文化盛行,许多诗人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中。诗中表达了对高僧出行的送别与祝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修行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志弥师往淮南》是一首表达对高僧送别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内心的感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人际关系的复杂。首联“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开篇即点明了高僧的修行境界,显示出他在佛教修行中的成就。接着,长老的摩顶祝福,体现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环境描写上,诗人采用“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来渲染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氛围,增强了高僧出行的孤独感。最后一句“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亲人之间的无奈与渴望相望,令人感叹其人生旅途的孤独与无常。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宗教的崇敬,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高僧已经能遵守佛教的戒律,接着去礼拜禅亭,表现出他对修行的执着。
- 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长老为高僧祝福,周围的僧侣也在认真诵经,营造出一种修行的氛围。
-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高僧独自一人在寒冷的野外行走,旅宿在遥远的青山中,展现出他的孤独与坚韧。
- 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亲人只能远远地看着,鸿雁已飞去,隐喻与亲人的离别与思念,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鸿飞”比喻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寒野、远山、鸿雁等意象,构建出一种孤寂、空灵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修行与人际关系的主题,表现出对佛教高僧的敬意,以及对离别的感慨与思考,传达出一种人生的无常感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野:象征孤独与清冷。
- 远山:代表着追求与向往的目标。
- 鸿飞:象征离去与无常。
- 摩顶:象征祝福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已能持律藏”指的是什么? A. 高僧已经会背诵经文
B. 高僧遵守佛教戒律
C. 高僧修行很久 -
“独行寒野旷”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忧伤 -
诗中“鸿飞已杳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离别的失落
B. 重逢的喜悦
C. 旅行的快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送别与思乡之情。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达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皇甫冉的《送志弥师往淮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展现了送别的主题,但皇甫冉更注重宗教修行的内涵,而王维则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情的温暖。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 相关佛教文化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