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山拾得赞
指东画西,眼笑眉垂。
心似秋月,发如乱丝。
吟句不成句,题诗不是诗。
丰干轻饶舌,败缺一时知。
善哉苦哉,敢称七佛之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生活的随意态度和内心的宁静。他指着东边却画着西边,脸上带着笑意,眉头微微下垂。内心如同秋天的明月,头发凌乱不堪。他吟诵的句子无法成篇,所写的诗也并不算是真正的诗。尽管口才流利,但在某一时刻却也难以理解他所说的。对此我感叹,既觉得欣慰又感到苦恼,竟敢称他为七佛的老师。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东画西:形容言行不一,做事与说的方向相反。
- 眼笑眉垂:形容人的神态,眼睛笑得灿烂,眉头却微微下垂,带有一种无奈的幽默感。
- 心似秋月:心境如同秋天的明月,清澈而宁静。
- 发如乱丝:形容头发杂乱,象征一种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 吟句不成句:吟诵的句子不成篇章,暗示思绪混乱。
- 丰干轻饶舌:口才流利而轻松。
- 败缺一时知:在某个时刻遭遇困扰和失落。
- 七佛之师:指释迦牟尼和其他佛祖,形容其地位高尚。
典故解析:
- “七佛之师”是对佛教高僧的尊称,暗示作者对这个人的尊崇与怀疑,体现了对人生和智慧的复杂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普宁,宋代高僧,擅长诗文,思想深邃。其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禅理的思考,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普宁与友人交谈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由随性的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诗歌鉴赏:
《寒山拾得赞》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幽默感的诗作。通过对生活态度的描绘,诗人展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境界。诗中“指东画西”这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迷茫和无奈,反映出一种轻松随意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心似秋月,发如乱丝”则将这种态度升华为一种内心的宁静,尽管外在的形象可能显得不修边幅,但内心却如秋月般清澈明亮。
而“吟句不成句,题诗不是诗”则表现了创作的随性与自然,似乎强调了艺术不必拘泥于形式,真正的表达来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与“丰干轻饶舌”相呼应,口才的流畅与诗作的自由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善哉苦哉,敢称七佛之师”则是对自己境界的探讨,既有对自我定位的反思,也隐含着对世俗标准的挑战,表现出一种对智慧与觉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生动的修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而洒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指东画西:暗示人在生活中常常迷失方向,做事与表达不一致。
- 眼笑眉垂:外表的笑容与内心的沉思形成对比,体现复杂的人性。
- 心似秋月:内心的宁静与明亮,表明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向往。
- 发如乱丝:外在的凌乱象征内心的自由与不拘一格。
- 吟句不成句:艺术创作的不拘一格,强调自我表达的自由。
- 题诗不是诗:质疑传统诗歌的形式,强调内容的真实与内涵。
- 丰干轻饶舌:口才的流畅与智慧的表述,表明一种随意的生活态度。
- 败缺一时知:生活的不确定性与瞬息万变的感受。
- 善哉苦哉:对生活的感慨,既有欣慰也有苦恼。
- 敢称七佛之师:对智慧的追求与自我定位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喻为秋月,象征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 对仗:通过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如“善哉苦哉”形成强烈的对比。
- 夸张:如“敢称七佛之师”,突显自我反思的深度与幽默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随意态度和内心的宁静,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反映了对智慧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我的肯定,也有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形成丰富的情感层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宁静、高洁的内心世界。
- 乱丝:象征不拘小节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 吟句:代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随意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指东画西”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迷茫
B. 画画技巧
C. 方向感强 -
“心似秋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宁静
C. 激动 -
诗中提到的“七佛之师”是指谁?
A. 普宁
B. 释迦牟尼
C. 其他高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终南山》 by 祖咏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与《寒山拾得赞》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色,后者则强调生活态度与内心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与诗:宋代禅宗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