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儿咨夔夜坐韵
楼底雪千峰,楼头著寓翁。
梅方开萼绿,桃已亚枝红。
斟浅偏劳劝,眠迟不受烘。
锦城春在眼,何暇问蚕丛。
白话文翻译:
在楼下,千山万峰被雪覆盖,楼上却是一个住着的老翁。梅花刚刚开始吐出绿色的花瓣,而桃树的枝头已经有了红色的花苞。轻斟浅饮,反而要费心劝酒,夜深人静时却又不想早早入睡。锦城的春色就在眼前,何必再去问那蚕的生长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楼底:楼下。
- 雪千峰:形容山峰被雪覆盖的景象。
- 著寓翁:居住的老人。
- 梅方开萼绿:梅花刚刚开始开,花萼是绿的。
- 桃已亚枝红:桃花的花苞已经开始红了。
- 斟浅:斟酒时只斟了一点。
- 偏劳劝:反而费心劝酒。
- 眠迟不受烘:睡得很晚,不想早早入睡。
- 锦城春在眼:春天的美景就在眼前。
- 何暇问蚕丛:何必去关注蚕的成长。
典故解析:
- 锦城:指的是成都,因其春色如锦而得名。
- 蚕丛:指的是养蚕,古代常与春耕、生活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钺,北宋诗人,字子华,号景山,生于婺州,后迁居南宋。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生动的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春季,作者与儿子在夜晚共坐,边喝酒边赏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的闲适与雅趣。诗的首句“楼底雪千峰”便以一种清新冷冽的画面引入,给人一种初春时节的感觉。随着“楼头著寓翁”的转折,诗人将视线从外界的自然景色转向了屋内的老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接下来的两句,梅花与桃花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梅花吐出的绿萼和桃花的红苞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刻画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紧接着,诗人以“斟浅偏劳劝,眠迟不受烘”表达了对饮酒作乐的惬意与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明他对时光流逝的淡然态度。
最后两句“锦城春在眼,何暇问蚕丛”,则是对生活态度的直接表述,诗人在享受春光与美酒时,显得无比悠闲,甚至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繁琐事宜也不再挂念。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无疑反映了诗人渴望自由自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底雪千峰:描绘了冬季残留雪景,暗示时节的变迁。
- 楼头著寓翁:引入人物,表现出诗人的邻近与亲近。
- 梅方开萼绿:梅花初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桃已亚枝红:桃花的娇媚增添了春的色彩。
- 斟浅偏劳劝:轻松的饮酒却显得过于费力。
- 眠迟不受烘:睡得很晚,显示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锦城春在眼:春天的美景在眼前,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享受。
- 何暇问蚕丛:对日常琐事的漠然,突显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方开萼绿,桃已亚枝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比作美好的画卷,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清冷,暗示冬去春来。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春天的标志。
- 桃花:象征美丽与繁荣,春天的另一代表。
- 锦城:象征着繁华与美好生活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锦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成都
C. 南京
D. 杭州 -
诗中“梅方开萼绿,桃已亚枝红”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冬季
B. 春季
C. 夏季
D. 秋季 -
诗的最后一句“何暇问蚕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事的态度?
A. 对农业的关心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自由的追求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洪钺的作品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生活的闲适,而白居易则多了几分对离别的感伤。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