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劝酒)》

时间: 2025-01-27 03:15:46

闲忙两字无多子。

叹举世、皆由此。

逐利争名忙者事。

廛中得丧,仕中宠辱,无限非和是。

谁人解识闲中味。

雪月烟云自能致。

世态只如风过耳。

三杯两盏,眼朦胧地,长向花前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劝酒)
作者: 史浩 〔宋代〕

闲忙两字无多子。叹举世皆由此。
逐利争名忙者事。廛中得丧,仕中宠辱,无限非和是。
谁人解识闲中味。雪月烟云自能致。
世态只如风过耳。三杯两盏,眼朦胧地,长向花前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闲”与“忙”的深刻思考,诗人感叹世人皆因追逐名利而忙碌,生活在繁杂的世态中。无论是商场的得失,还是官场的宠辱,都是不和谐的。真正懂得“闲”的滋味的人不多,只有雪花、月亮和烟云才能带来闲适的感觉。世间的事态如同风过耳边般轻忽,三杯酒下肚,眼前恍惚,醉卧花前,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注释

  • 闲忙:指生活中的悠闲与忙碌。
  • 逐利争名:追逐利益和名声。
  • 廛中得丧、仕中宠辱:商场中的得失和官场中的荣辱。
  • 雪月烟云:指自然的美好景象,象征闲适与脱俗。
  • 三杯两盏:形容饮酒的数量,表明轻松的饮酒状态。
  • 长向花前醉:指长时间沉醉于花前的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景韶,号曼庵,宋代词人,生活于北宋时期。他的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作品多描绘闲适的生活,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繁忙之际,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追名逐利的无奈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强烈的对比和思考。

诗歌鉴赏

《青玉案(劝酒)》是史浩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闲”与“忙”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以“闲忙”二字引出主题,深刻指出当今社会中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的现状,表现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叹息。接着,诗人通过对商场与官场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得失与荣辱,无法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一种理想的状态,诗人渴望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体会那种“雪月烟云”的闲适。这里的自然意象,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提醒人们要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最后,诗人以饮酒的场景结尾,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现出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生动的意象,呈现出浓厚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忙两字无多子:闲与忙的字面意思,指生活中这两种状态并不多见。
  2. 叹举世皆由此:叹息世人都因追逐名利而忙碌。
  3. 逐利争名忙者事:追逐利益和名声的事情,让人忙碌不已。
  4. 廛中得丧,仕中宠辱:商场的得失与官场的荣辱交替,皆是世俗之事。
  5. 无限非和是:在这些事情中,难以找到和谐。
  6. 谁人解识闲中味:真正懂得闲适滋味的人实在不多。
  7. 雪月烟云自能致:唯有雪花、月亮和烟云能带来闲适的感觉。
  8. 世态只如风过耳:世间的变化就像风一样,轻轻掠过。
  9. 三杯两盏,眼朦胧地:借酒醉眼,感受微醺的状态。
  10. 长向花前醉:沉醉于花前,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闲与忙的对比,强化诗意。
  • 比喻:将世态比作风,形象生动。
  • 意象:雪、月、云等自然意象,象征闲适与超脱。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名利追逐的反思,强调在繁忙的生活中要学会享受闲适,寻找内心的宁静。它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与宁静。
  • :象征柔和与闲适。
  • 烟云:象征变幻与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象征美好与享乐,代表着生活中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闲忙”二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忙碌
    • B. 生活的安宁
    • C. 忙碌与闲适的对比
    • D. 诗人的惆怅
  2. 诗中提到的“雪月烟云”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好
    • B. 生活的繁忙
    • C. 追名逐利的心态
    • D. 诗人的孤独
  3. “三杯两盏,眼朦胧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 A. 清醒
    • B. 沉醉
    • C. 忧愁
    • D. 疲惫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饮中八首》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史浩的《青玉案(劝酒)》更注重内心的闲适与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是对豪放饮酒的宣扬。两者在主题上都有饮酒,但表达的情感基调与人生观念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