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题《双树居词》》

时间: 2025-02-04 15:33:12

藜床世外尘难涴。

尽借作、蒲团坐。

琴谱紫霞閒自课。

铜琶双调,银笺十拟,珠织骊龙唾。

枝香羞向风中堕。

襟抱伊谁许酬和。

空谷清风明月我。

青山吟老,红桑看遍,容与鸱夷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藜床世外尘难涴。尽借作蒲团坐。琴谱紫霞閒自课。铜琶双调,银笺十拟,珠织骊龙唾。枝香羞向风中堕。襟抱伊谁许酬和。空谷清风明月我。青山吟老,红桑看遍,容与鸱夷舸。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藜床上尘埃难以沾染,我便借用蒲团静坐。琴谱在紫霞下悠然自习,铜琶奏出双调,银笺上拟写了十首曲子,珠子般的音韵如骊龙吐珠。树枝的芬芳羞于在风中飘落,谁能与我在襟怀中相酬和?在空谷中,清风明月与我相伴,我吟诵青山,红桑树下游览,悠然自得如同鸱夷舟。

注释:

  • 藜床:一种用藜草编制的床,象征简朴的生活。
  • 蒲团:一种坐垫,常用于佛教徒打坐。
  • 琴谱:指古琴的乐谱。
  • 紫霞:指紫色的云彩,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 铜琶:一种乐器,双调指乐曲的调式。
  • 骊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灵动和美妙的音韵。
  • 枝香:树枝散发的香气。
  • 鸱夷舸:指古代的船只,象征自由和流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佛颐(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青玉案 题《双树居词》》创作于黄佛颐隐居于山水之间时,诗中流露出他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悠然的情感,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安宁。开篇的“藜床世外尘难涴”,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地,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来自于内心的自我修炼和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在音乐的描绘中,诗人将琴声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铜琶的双调与银笺上的曲谱,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接下来的“枝香羞向风中堕”,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象征着一种纯洁而珍贵的状态。

结尾的“青山吟老,红桑看遍”,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音乐意象,展现了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从而带给读者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藜床世外尘难涴:在世外桃源的藜床上,尘埃难以沾染,表达出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
  2. 尽借作蒲团坐:借用蒲团静坐,象征着修身养性。
  3. 琴谱紫霞閒自课:紫霞之下自习琴谱,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与享受。
  4. 铜琶双调,银笺十拟:描绘了音乐的美妙,表现出创作的乐趣。
  5. 珠织骊龙唾:音乐的音韵如同珠子般动听,象征艺术的灵动。
  6. 枝香羞向风中堕:自然的芬芳在风中轻逸,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
  7. 襟抱伊谁许酬和:质问有谁能与我心灵相通,表达孤独感。
  8. 空谷清风明月我:在空谷中与清风明月共处,体现出诗人的自在与宁静。
  9. 青山吟老,红桑看遍:吟咏青山,游览红桑,表达出对自然与时间的感悟。
  10. 容与鸱夷舸:如同鸱夷舟一般,自由地漂泊,象征诗人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珠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铜琶双调,银笺十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枝香羞于风中飘落,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与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传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藜床:象征隐逸与宁静。
  • 琴谱:代表艺术与修养。
  • 青山:象征自然与时间的流逝。
  • 清风明月:象征自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藜床”象征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隐逸与宁静
    • C. 繁华喧嚣
    • D. 归隐山林
  2. “枝香羞向风中堕”中“羞”字的含义是什么?

    • A. 愤怒
    • B. 害羞
    • C. 不愿
    • D. 快乐
  3. 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爱情的思考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政治的批判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青玉案》均描绘了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前者更侧重于酒与友的欢愉,而后者则强调了隐逸的宁静与艺术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