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

时间: 2025-01-26 22:55:58

落帽晚风回,又报黄花一番开。

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

芳意正徘徊,传与西风且慢吹。

明日余尊还共倒。

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
作者:黄庭坚 〔宋代〕

落帽晚风回,又报黄花一番开。
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
芳意正徘徊,传与西风且慢吹。
明日余尊还共倒。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

白话文翻译:

在晚风中我不慎落下了帽子,又听说菊花又开了一遍。
我虽已是拄杖的老人,心中却依然年轻,
如此才情又能寄于谁呢?
芳香的意念正徘徊,愿西风吹得慢一些。
明天我还要再把酒共饮,
但重来未必能保留秋香一夜的芬芳。

注释:

  • 落帽:指帽子掉落,象征年老或状态的变化。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时盛开的花,象征着长寿和坚韧。
  • 扶杖:老人用的拐杖,暗示年纪大。
  • :轻率、漫不经心的意思。
  • 芳意:芳香的情意,指美好的情感或记忆。
  • 西风:秋天的风,常与收获、衰老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重阳节(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重阳、长寿与团聚。诗中提到的“重九”指的正是这个节日,菊花在这个时节盛开,寓意着长寿和坚韧。诗中展现了老年人对美好事物的不舍和留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身处涪陵,感受着秋天的气息和菊花的盛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通过重阳节的菊花开与诗人老年的感悟,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岁月的怀念。诗中“落帽”与“扶杖”的意象勾勒出诗人衰老的身影,然而“心未老”则传达出他内心的激情与活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面对即将消逝的秋香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不甘,体现了人对于时间与变化的敏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黄庭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帽晚风回:在晚风中,帽子掉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2. 又报黄花一番开:菊花再次盛开,暗示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3. 扶杖老人心未老:尽管年事已高,但内心依然年轻,反映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4. 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才情如风,寄托于何人,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5. 芳意正徘徊:芳香的意念在心头徘徊,象征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6. 传与西风且慢吹:希望西风慢些,暗示对时间流逝的留恋。
  7. 明日余尊还共倒:明天还会继续饮酒,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8. 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重温的时刻未必能保留秋天的美好,感叹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未老”与“拄杖”对比,反映了年轻心态与衰老身体的矛盾。
  • 拟人:将“芳意”赋予情感,使其如人般徘徊,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体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意象,探讨了时间流逝与人生价值,体现出老年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生命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落帽:象征衰老与人生的无常。
  2. 黄花:菊花,象征长寿与坚韧。
  3. 扶杖:指代年老,暗示对生命的反思。
  4. 西风: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5. 芳意:美好情感的象征,代表着对生命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指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端午节

  2. “扶杖老人心未老”中“心未老”的意思是?
    A. 身体未老
    B. 内心仍年轻
    C. 不愿意老
    D. 对生活无感

  3.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菊花
    C. 兰花
    D. 白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描绘了饮酒的乐趣与对时间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南乡子》与李白的《将进酒》都反映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黄庭坚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对话,而李白则是豪放不羁的饮酒乐趣,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境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