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东郊》

时间: 2025-02-04 15:30:49

晚景增年惯,官身作客谙。

大都缘偶熟,岂是性能堪?

昔者开三径,他时老一龛。

越溪亲种竹,芸绿想毵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出东郊
作者:范成大 〔宋代〕

晚景增年惯,官身作客谙。
大都缘偶熟,岂是性能堪?
昔者开三径,他时老一龛。
越溪亲种竹,芸绿想毵毵。


白话文翻译:

在晚景中,我已经习惯了年岁的增长,虽然身为官员,却像个熟悉的客人。
大多是因为偶然的熟悉,而不是我真正能胜任的。
往昔我曾开辟三条小径,后来却只能在老旧的香火前默默祈祷。
在越溪边,我亲手种下竹子,看到那青翠的竹林,仿佛又回到了那种悠然的生活。


注释:

  • 晚景:指傍晚的景象,暗示人生的晚年。
  • 年惯:习惯于年岁的增长。
  • 官身:身为官员的身份。
  • 客谙:像个熟悉的客人,表示一种疏离感。
  • 三径:指三条小径,象征着闲适的生活。
  • 老一龛:老旧的庙宇或香火,寓意怀旧与失落。
  • 越溪:指越地的溪水,象征自然与田园。
  • 芸绿:形容青翠欲滴的竹子。

典故解析:

  • 三径:三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生活,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理想生活。
  • 越溪:越地即浙江一带,因其自然风光而闻名。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云塘,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范成大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个人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再出东郊》通过对晚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诗中“官身作客谙”,表现出一种身处官场却感到陌生的疏离感,暗示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曾经开辟的小径,表达了对往昔悠闲生活的怀念,那是他心灵归属之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只能默默祈祷,暗示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感伤。

后半部分提到亲手种竹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代表了诗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晚景增年惯":傍晚的景象让我习惯了年岁的增长。
    • "官身作客谙":身为官员,像个熟悉的客人一样生活。
    • "大都缘偶熟":大多是因为偶然的熟悉而非真正的亲近。
    • "岂是性能堪":这并不是我真正能胜任的生活。
    • "昔者开三径":曾经开辟的小路,象征着自在的生活。
    • "他时老一龛":如今只能在老旧的香火前祈祷。
    • "越溪亲种竹":在越溪边亲手种下的竹子,代表了对自然的热爱。
    • "芸绿想毵毵":看到竹林的青翠,想到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场生活比作“客”,表现出一种疏离感。
    • 对仗:如“晚景增年惯,官身作客谙”,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失落感,以及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晚景:象征着人生的晚年与岁月的流逝。
  • 三径:代表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 :象征坚韧与清高,代表诗人内心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景”指什么?

    • A. 早晨的景象
    • B. 傍晚的景象
    • C. 白天的景象
  2. 诗人曾经开辟的小路象征什么?

    • A. 官场生活
    • B. 自在的田园生活
    • C. 战争
  3. 竹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软弱
    • B. 坚韧与高洁
    •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追求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景色,体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再出东郊》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多反映了对官场的失落感,后者则是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描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范成大研究》
  • 《古诗词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