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2-04 13:30:27

待次吴陵邑,常安揭小轩。

祗从支遁隐,不问景纯言。

颜巷居多乐,陶庐似少喧。

朝歌屈虞诩,清切未殊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待次吴陵邑,常安揭小轩。
祗从支遁隐,不问景纯言。
颜巷居多乐,陶庐似少喧。
朝歌屈虞诩,清切未殊恩。

白话文翻译:

在吴陵城等待再会,常常安静地坐在小轩中。
只想像支遁那样隐居,不去关注世俗的言辞。
颜巷居住的人多是快乐,陶渊明的居所似乎很少喧嚣。
早晨歌唱的声音屈从于虞舜的雅乐,清新而深刻,未必有特别的恩惠。

注释:

  • 吴陵邑:指吴陵,地名,可能是作者所居之地。
  • 小轩:小的阳台或凉亭。
  • 支遁:指东晋隐士支道林,以隐居著称。
  • 景纯言:景纯,可能指某种世俗的言辞或行为。
  • 颜巷:颜渊的居所,寓意快乐的生活。
  • 陶庐:陶渊明的居所,象征隐逸生活。
  • 朝歌屈虞诩:指早晨的歌声,屈从于虞舜的高雅音乐。
  • 清切:清新而深刻的意境。
  • 殊恩:特别的恩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喧嚣的厌倦。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隐居生活的思索之中,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喧嚣的超脱。诗中提及的隐士和隐居生活,表明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雅的语调描绘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与思考。开头的“待次吴陵邑”便表明了诗人对吴陵的归属感,接着通过“小轩”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以“支遁隐”的自我暗示,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羡慕,强调了隐居者对于世事的超然。

“颜巷居多乐”的描写,通过对颜渊居住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而“陶庐似少喧”则进一步强调了宁静的生活环境,与世俗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最后两句以“朝歌屈虞诩”作结,表达了对古典音乐和文化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清新而深刻的精神追求。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对人世浮华的超然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待次吴陵邑:等待在吴陵城,表达了归属感。
  • 常安揭小轩:常常安静地坐在小亭子里,强调了宁静的生活。
  • 祗从支遁隐:仅仅想要像支遁那样隐居,表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不问景纯言:不去关注世俗的言辞,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
  • 颜巷居多乐:颜渊的居住地充满了快乐,暗示简单生活的美好。
  • 陶庐似少喧:陶渊明的居所少有喧嚣,进一步体现隐逸的理想。
  • 朝歌屈虞诩:早晨的歌声屈从于虞舜的雅乐,展示了对高雅文化的追求。
  • 清切未殊恩:清新而深刻的意境,不必特别的恩惠,强调内心的满足。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颜巷”和“陶庐”的描写,突显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快乐。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意象和暗喻,如“朝歌屈虞诩”,将音乐和文化的高雅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简单快乐的理解,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轩:象征宁静与独处。
  • 支遁:隐士形象,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
  • 颜巷:象征快乐的简单生活。
  • 陶庐:隐逸的理想居所。
  • 朝歌屈虞诩:象征高雅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陶渊明
    B. 支遁
    C. 颜渊
    D. 虞舜

  2. “小轩”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喧闹
    B. 宁静
    C. 富贵
    D. 忙碌

  3.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追求
    B. 超然
    C. 迷恋
    D. 不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隐居的宁静生活。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与《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二者都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但《归园田居》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则体现了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陶渊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