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题灵山广禅院)》
时间: 2025-01-27 05:1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题灵山广禅院)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灵山法会何曾散。
此地神光满。
丁公潭下百雷霆。
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
高桥飞观连云起。
槛外惊湍水。
大矶才过小矶来。
应有天孙灵驭月中迥。
白话文翻译:
灵山的法会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这里的神光照耀满天。
在丁公潭下雷声轰鸣如百雷霆。
仿佛是银河的水流倾泻而下。
高桥上的飞观与云朵相连,
窗外惊涛拍岸的水流。
大矶刚刚经过,小矶又来了。
想必有天上的神仙驾着神驭在月中飞行。
注释:
- 法会:佛教中的宗教仪式。
- 神光:指神圣的光辉。
- 丁公潭:可能指传说中的丁公潭,具有神秘色彩。
- 雷霆:形容声势浩大。
- 银河:指天上的星河,象征浩瀚。
- 天孙:传说中的神仙或仙女,指代天上的神灵。
- 灵驭:神仙的坐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山水与佛教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对灵山广禅院的游览之际,诗人以法会为引子,描绘了自然与宗教的结合,表达了对神秘力量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通过描绘灵山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灵性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开篇问句“灵山法会何曾散”,通过对法会的设问,引出对灵山的神圣感受,表现出一种对宗教活动的期待与向往。接着“此地神光满”则强调了灵山的神秘与庄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丁公潭的描写,以“百雷霆”形容潭水的奔腾,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此处不仅关注自然的外在美,更通过“疑是银河”的比喻,强化了人们对宇宙浩瀚的思考。高桥飞观,槛外惊湍,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结合,形成一种动感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的“应有天孙灵驭月中迥”则是对天上神仙的想象,表达了人类对神秘力量的向往与崇敬。整首诗流畅而富有韵律,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灵山的深情与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无限憧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灵山法会何曾散:引入主题,表达对法会的期待。
- 此地神光满:强调此地的神圣。
- 丁公潭下百雷霆:描绘潭水的壮美与力量。
- 疑是银河挽下一齐倾:比喻水流的浩大,联想到宇宙。
- 高桥飞观连云起:描写高处的观景台,形成动感。
- 槛外惊湍水:窗外的水流惊险而美丽。
- 大矶才过小矶来: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
- 应有天孙灵驭月中迥:想象中的神仙,透露出对神秘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潭水比作银河,增强气势。
- 对仗:如“高桥飞观连云起”与“槛外惊湍水”,增强节奏感。
- 拟人:通过“应有天孙”赋予神仙以人性化的特征。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灵山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宗教神秘力量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灵山:象征高洁与神圣。
- 法会:代表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
- 丁公潭: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 银河:象征宇宙的浩大与神秘。
- 天孙:象征神秘的神灵与人类的幻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法会是指什么? A. 节日
B. 宗教仪式
C. 会议 -
“灵山法会何曾散”的意思是什么? A. 法会已经结束
B. 法会还未结束
C. 法会时间不确定 -
诗中描写的“丁公潭”有什么特点? A. 安静
B. 力量巨大
C. 迷雾重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同样描绘自然与灵性的结合。
- 《登高》(杜甫)—探讨人生哲理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江雪》(柳宗元)与《虞美人》: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反映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但前者更为孤独,后者则富有生机与神秘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