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秋夜》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帷帐下,漫长的时光伴随着我无法入眠。低矮的玉枕上,凉意透过轻薄的绣被,一阵阵秋天的气息袭来。晨曦又透过窗纸侵入室内,窗外的鸡鸣声刚刚开始,断断续续地传入耳中,已是明亮天色,却仍未完全停止。
注释:
- 秋帷:秋天的帷帐,形容夜晚的环境。
- 长漏:指漫长的时间,漏指时间的流逝。
- 玉枕:形容枕头的材质,表示珍贵和柔软。
- 绣被:指精美的被子。
- 晓色:晨光,早晨的光线。
- 鸡声:鸡鸣声,表示天明。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全诗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秋夜宁静与孤独的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唤起读者对秋夜的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以诗、词、文三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尤以词作最为人称道。苏轼的作品常透着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风格多变而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
《谒金门·秋夜》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境遇艰难。他在这个秋夜的孤寂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透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谒金门·秋夜》是一首描绘秋夜情景的词,诗句流畅、意境深远。开头的“秋帷里”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空间,紧接着“长漏伴人无寐”,传达出长夜的孤独与无眠。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秋夜的凉意,通过“低玉枕凉轻绣被”,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清冷与舒适。接下来的“晓色又侵窗纸”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晨曦的到来让人感到一丝希望,但又伴随着“窗外鸡声初起”的声音,突显出对时间的敏感与对生活的哲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其意境清新脱俗,令人深思,是苏轼词作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帷里:引入环境,暗示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长漏伴人无寐:时间漫长,令人无法入睡,表达了内心的苦闷。
- 低玉枕凉轻绣被:细腻描绘卧具,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一番秋气味: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晓色又侵窗纸:晨光渐入,时间在流逝。
- 窗外鸡声初起:鸡鸣声响起,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 声断几声还到耳:声音断断续续,传达出清晨的生机与活力。
- 已明声未已:虽已是明亮的天色,鸡鸣声依旧未止,暗示着时光的循环。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秋气”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低玉枕凉轻绣被”,增强了词句的对称美。
- 隐喻:通过“鸡声”象征生活的希望与新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感悟与孤独之情,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哲思,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帷: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孤寂。
- 鸡声: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体现生活的气息。
- 晓色:象征着新的开始,时间的推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帷里”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淡漠
-
“低玉枕凉轻绣被”中的“凉”字表现了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舒适
-
诗中提到的“鸡声”象征着什么?
- A. 沉寂
- B. 希望
- C. 哀伤
答案:
- B. 宁静
- B. 寒冷
- 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秋夜》: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情感,但前者更显思乡之情,后者则更注重对自然与孤独感的反思。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夜晚的孤寂,但更侧重于亲情的牵挂,与苏轼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导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