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聚八仙》
时间: 2025-01-25 23:24: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瑶台聚八仙
作者: 张炎〔宋代〕
由东而南,笑人应接不暇,
其秀气之所钟欤屋上青山。
青未了凌虚试一凭阑。
乱峰叠嶂,无限古色苍寒。
正喜云闲云又去,
片云未识我心闲。
对林峦,底须谢屐,
何用跻攀。
三十六梯眺远,
任半空笑语,飞落人间。
赋笔吟笺,尘事竟不相关。
朝来自然气爽,
更好是秋屏宜晚看。
蓬壶里,有天开图画,
休唤边鸾。
白话文翻译:
从东到南,笑声不断,令人应接不暇,
这秀丽的风光仿佛聚集在屋顶上的青山。
在这青山未了的空中,试着倚靠栏杆。
重重叠叠的峰峦,尽显古老的苍凉氛围。
正好赶上云闲云又去,
那些片云似乎不知我心的悠闲。
面对这林峦,何必谢绝路径,
何必要攀爬上去呢?
三十六级台阶远望,
任凭半空中的笑语,飘落到人间。
我写诗吟唱,尘世之事与我无关。
早上自然空气清爽,
更好的是秋天的晚景,适合静静观赏。
在蓬壶里,有天开图画,
不必去呼唤那边的鸾鸟。
注释:
- 瑶台: 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应接不暇: 指应对繁忙,无法及时应接。
- 青山: 形容风景优美的山。
- 凌虚: 形容高高在上,超脱于尘世。
- 乱峰叠嶂: 形容山峰的重叠与错落。
- 云闲: 意指云彩轻松自在,没有拘束。
典故解析:
- 八仙: 指中国道教传说中的八位仙人,代表着不同的神通与性格,象征着长生和自由。
- 蓬壶: 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或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宋代诗人,擅长写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览某处山水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歌鉴赏:
《瑶台聚八仙》是一首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诗,诗中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以及诗人与自然的沉浸与对话。诗的开头通过“由东而南”的生动描写,引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乱峰叠嶂的描写,既展现了山的雄伟,也传达出一种苍寒的古色之感,仿佛在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诗中,诗人并不执着于攀登高峰,而是选择三十六梯的远眺,这种“任半空笑语,飞落人间”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恬淡与洒脱。同时,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认为与尘世纷扰无关,强调了自然对心灵的滋养。
最后,诗中提到的“蓬壶里,有天开图画”,不仅是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也象征着理想与自由。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由东而南:景色由东向南展开,暗示广阔的视野。
- 笑人应接不暇:美景令人心生欢愉,无法应接。
- 其秀气之所钟欤屋上青山:美丽的气息聚集在青山之上。
- 青未了凌虚试一凭阑:青山未尽,试图倚靠栏杆欣赏。
- 乱峰叠嶂,无限古色苍寒:山峰重叠,古老的气息充满苍凉。
- 正喜云闲云又去:正好欣赏云彩的悠闲与飘逝。
- 片云未识我心闲:那片云似乎不知我内心的宁静。
- 对林峦,底须谢屐:面对山林,何需告别鞋屐。
- 何用跻攀:不必强求攀登高峰。
- 三十六梯眺远:从台阶远眺,享受辽阔的视野。
- 任半空笑语,飞落人间:让笑声在空中飘荡,落入人间。
- 赋笔吟笺,尘事竟不相关:写诗吟唱,尘世的事与我无关。
- 朝来自然气爽,更好是秋屏宜晚看:清晨的自然气息宜人,秋天的晚景更为适合观赏。
- 蓬壶里,有天开图画:在理想的境界中,画出美丽的蓝图。
- 休唤边鸾:不必去唤醒那边的神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蓬壶”比喻理想境界。
- 对仗:如“青未了凌虚试一凭阑”中的“青”和“虚”形成对比。
- 拟人:片云“未识我心闲”,赋予云彩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了高洁的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之美,诗人的向往。
- 云:代表自由与超脱,诗人心境的象征。
- 林峦:自然的壮丽,体现诗人的情感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蓬壶”象征什么? A. 山川
B. 理想境界
C. 现实生活
D. 纷扰尘世 -
填空题: 诗中提到“任半空笑语,飞落人间”,表现了诗人对____的态度。
-
判断题: 诗人认为与尘世的烦恼无关。(对/错)
答案:
- B
- 自然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高远的情感。
- 王维《山居秋暝》: 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达恬淡的心境。
诗词对比:
- 张炎《瑶台聚八仙》与王维《山居秋暝》: 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张炎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而王维则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张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