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怀霅·友)》
时间: 2025-02-04 13:2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怀霅·友)
作者: 张炎 〔宋代〕
异乡倦旅,问扁舟东下,归期何日。
琴剑空随身万里,天地谁非行客。
李杜飘零,羊昙悲感,回首俱陈迹。
羁怀难写,豆虫吟破孤寂。
柳外门掩疏阴,佳人何处,溪上苹花白。
留得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
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
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白话文翻译
在异乡的旅途中,我感到疲倦,问着那扁舟何时东下,归期又在何日?琴和剑空着跟随我走万里路,天地之间又有谁不是行走的旅客呢?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如同飘零的花瓣,羊昙的悲伤令人感叹,回首往事,都是陈旧的痕迹。离愁难以书写,只有豆虫在低吟,打破了我内心的孤寂。
柳树外门掩着疏落的阴影,佳人如今何在?溪畔的苹花正洁白无瑕。我留得一轮无用的明月,隐隐约约能听见山阳传来笛声。旧友不再来,风流云散,唯有对往昔的思念长存。鸿雁的书信也不必寄去,一颗寸心只愿托付给梅驿。
注释
- 扁舟:指小船。
- 李杜:指唐代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 羊昙:羊昙是唐代诗人,因其诗作常表现离愁而感叹。
- 豆虫:一种小虫,常用来比喻孤独的吟唱。
- 佳人:指心中所爱的人。
- 梅驿:梅花驿,指古代的一种传递书信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伯壤,号壶天,南宋著名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婉约。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
《壶中天》创作于张炎旅途中,诗人因离乡在外,思念故土与友人,抒发了浓浓的离愁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壶中天》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和故乡的怀念。开头的“异乡倦旅”便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疲惫与无奈,接着以“问扁舟东下,归期何日”传达出对归家的渴望。在古代,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寄情,张炎也不例外,他提到李白、杜甫等前贤,表达了对历代文人雅士的敬仰,同时也折射出自己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对景的描写,表现内心的情感波动。诸如“豆虫吟破孤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佳人何处,溪上苹花白”则将思念之情寄托在自然景物上,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寸心分付梅驿”则是对友人情感的寄托,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思念和孤独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异乡倦旅,问扁舟东下,归期何日:表明作者身处异乡,感到疲惫,想知道何时能回家。
- 琴剑空随身万里,天地谁非行客:表达了虽然身负琴剑,但仍感到孤独,谁不是在天地间漂泊的行客呢?
- 李杜飘零,羊昙悲感,回首俱陈迹:提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感叹时光的流逝与悲伤。
- 羁怀难写,豆虫吟破孤寂:表达了内心的思念难以言表,只有豆虫的吟唱打破了孤独的寂静。
- 柳外门掩疏阴,佳人何处,溪上苹花白: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对佳人的思念。
- 留得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抒发了对往昔的留念和对友人的思念。
- 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时光流逝,唯有思念长存。
- 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不再寄书,只有内心的思念寄托在梅花驿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地谁非行客”,将人比作行客,表现生活的漂泊感。
- 对仗:如“旧雨不来,风流云散”,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拟人:豆虫的吟唱被赋予了人性的情感,表现出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乡与怀友为主线,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漂泊与归属感的缺失。
- 琴剑:代表诗人身份与追求,但却感到孤独。
- 柳外: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寂寞。
- 苹花:象征纯洁的爱情与美好回忆。
- 月:常用来寓意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位诗人是:
A. 李白和杜甫
B. 王维和白居易
C. 杜甫和李商隐
D. 孟浩然和王之涣 -
“豆虫吟破孤寂”中,豆虫的吟唱代表了:
A. 友人的来信
B. 自然的声音
C. 内心的孤独
D. 远方的思念 -
“羁怀难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失落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壶中天》: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静夜思》更为直接,而《壶中天》则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炎的诗词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