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水落槎枯》
时间: 2025-01-10 23:1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落槎枯,田荒玉碎。夜阑秉烛惊相对。故家人物已无传,一灯却照清江外。色展天机,光摇海贝。锦囊日月奚童背。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
白话文翻译:
水位下降,木筏干枯,田野荒芜如同破碎的玉石。夜深人静,我手持蜡烛,惊讶地与你相对。故乡的人事已无人传承,只有一盏灯光照亮江外的景色。色彩展现了天机,光芒摇动如同海贝。锦囊里装着日月,奚童背负着它。重逢时在哪里共抚孤松,携手吟诵风月,醉游西湖。
注释:
- 槎:木筏,古代用来漂流和运输的工具。
- 田荒玉碎:形容田地荒芜,像玉石一样破碎。
- 夜阑:夜深,指夜晚的深沉时刻。
- 秉烛:手持蜡烛,照亮周围环境。
- 故家:故乡,家族。
- 清江外:指江流之外的景色。
- 色展天机:色彩展现了天机,意指自然的奥秘。
- 奚童: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背负日月的形象。
- 孤松:孤独的松树,象征孤独与坚韧。
- 西湖醉:西湖的美景令人沉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生卒年不详),字子平,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其词风清新婉约,富有生活气息,常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过往的追思。
诗歌鉴赏:
《踏莎行·水落槎枯》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更是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的“水落槎枯,田荒玉碎”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这里用“玉碎”比喻土地的荒芜,给人以悲伤的联想。
接着,夜深人静时手握蜡烛与友人相对,形成一种幽静而温馨的氛围。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故乡人物的追忆,已无传承的感慨使得情绪愈发沉重。通过“一灯却照清江外”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即使在孤独中,仍能找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后半部分提到的“色展天机,光摇海贝”,诗人借助自然的色彩与光影,表达生命的奥秘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最后两句“重逢何处抚孤松,共吟风月西湖醉”,展现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西湖的美景更是为情感的升华增添了一份诗意,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落槎枯:水位下降,木筏干枯,表达荒凉的景象。
- 田荒玉碎:田地荒芜,象征着失去和破碎。
- 夜阑秉烛惊相对:深夜中手持蜡烛,惊讶地与人相对,形成一种孤独的情景。
- 故家人物已无传:故乡的人事已无人传承,流露出对过往的惋惜。
- 一灯却照清江外:一盏灯光照亮江外,象征希望。
- 色展天机:色彩展现自然的奥秘,暗示生命的多彩。
- 光摇海贝:光影摇曳如同海贝,生动形象。
- 锦囊日月奚童背:奚童背负日月,象征着时间的流转。
- 重逢何处抚孤松:渴望与友重逢,抚摸孤松,象征坚韧。
- 共吟风月西湖醉:一起吟诵西湖的美景,沉醉于自然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田荒玉碎”比喻田地的破败。
- 拟人:如“光摇海贝”,赋予光影以生命。
- 对仗:如“水落槎枯,田荒玉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槎:代表古代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田:象征丰饶与希望。
- 灯:象征希望与温暖。
- 孤松:象征坚韧与孤独。
- 西湖:象征自然美与人文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落槎枯”中“槎”指什么?
- A. 河流
- B. 木筏
- C. 竹子
- D. 渔船
-
诗中提到的“故家人物已无传”意指什么?
- A. 故乡的人已经离开
- B. 故乡的人事已无人知晓
- C. 故乡的景色已改变
- D. 故乡的建筑已破败
-
“共吟风月西湖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快乐
- C. 期待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炎的《踏莎行·水落槎枯》与李清照《如梦令》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感慨,后者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张炎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