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越秀山》
时间: 2025-04-28 03:14: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越秀山
作者: 区怀瑞 〔明代〕
常忧萧瑟到秋山,不见新霜紫翠间。
九日菊萸谁独醉,千年松桧复同攀。
城边刹落双珠映,洞里风泠五穗还。
酩酊转深寥廓恨,莫因金石制颓颜。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萧瑟的秋天,我常常忧虑,山上已经没有新霜与紫色的翠绿交织。九月九日的菊花与萸枝,谁能独自沉醉呢?千年的松树和桧树又一同攀登。城边的寺庙像双珠一样映照着,山洞中风声清凉,五穗禾麦依旧生长。沉醉之后,心中感到深深的寥落与遗憾,不要因为金石般的冷漠而让自己显得颓废。
注释:
- 常忧:常常忧虑。
- 萧瑟:指秋天的萧条、寂寞。
- 新霜:新霜降临,象征秋天的到来。
- 菊萸:指菊花和萸草,象征重阳节的习俗。
- 松桧:松与桧树,象征长青的生命。
- 双珠:比喻寺庙的美丽。
- 五穗:指五种禾麦,象征丰收。
- 酩酊:形容酒醉状态。
- 金石:比喻冷酷坚硬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区怀瑞,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之美,往往蕴含哲理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反映了作者在登高望远时的感受与思考。重阳节是传统的登高节日,诗人通过山水描写,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九日登越秀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常忧萧瑟到秋山”引入,营造出一种萧条的秋日氛围。接着提到“九日菊萸谁独醉”,既是对节日的渲染,又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松桧与禾麦,象征着长青与丰收,形成对比,突显人生的无常与珍贵。“酩酊转深寥廓恨”,更是将内心的遗憾与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给人以深思和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忧萧瑟到秋山:常常忧虑秋天的萧条景象。
- 不见新霜紫翠间:看不到新霜与紫色、翠绿交织的美景。
- 九日菊萸谁独醉:在重阳节,谁能独自沉醉于菊花与萸枝的美丽呢?
- 千年松桧复同攀:松树与桧树并肩而立,象征着不变的陪伴。
- 城边刹落双珠映:城边的寺庙如双珠般美丽。
- 洞里风泠五穗还:山洞中的风声清凉,五穗禾麦依然生长。
- 酩酊转深寥廓恨:沉醉之后,感到寥落的遗憾。
- 莫因金石制颓颜:不要因为冷漠的态度而显得颓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双珠”,生动形象。
- 对仗:如“千年松桧复同攀”,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使诗意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孤独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秋山:象征着时间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菊萸:代表重阳节的传统与节日的孤独感。
- 松桧:象征长青与坚持,给予人们希望。
- 双珠:美丽的寺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五穗:象征丰收,暗示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常忧萧瑟到秋山”中“萧瑟”是指什么?
- A. 生机勃勃
- B. 萧条、寂寞
- C. 热闹非凡
- D. 繁花似锦
-
诗中提到的“千年松桧”象征什么?
- A. 消逝的时光
- B. 不变的陪伴与希望
- C. 繁华的景象
- D. 悲伤的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感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在重阳节时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登越秀山》:两首诗都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但王之涣的《登高》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象与豪情,而区怀瑞的《九日登越秀山》则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哲理,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对明代诗人的风格与作品进行分析的书籍。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鉴赏与解析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