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银塘江上》
时间: 2025-02-04 16:2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银塘江上
作者: 史浩 〔宋代〕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
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
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
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屧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
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
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筒碧。
烟消月出,不眠拚了通夕。
白话文翻译
在银塘江上,初见展鲛绡,长空与江水融为一体。
微风轻拂,菱花的光芒照亮眼帘,谁能允许红尘如轻烟般飘散?
转眼间看见冯夷,云奔电起,两岸惊涛拍打。
冲破天空,震动大地,水龙争相喷涌,似在吟唱笛音。
客人步行在江边,心中怀揣奇观,寄托着李白和元稹的才情。
白墙如墨,浪花翻飞,溅洒出神仙的踪迹。
期待波平如镜,划着小艇,快快引来香筒碧酒。
烟霭散去,明月升起,不眠夜晚拼尽全力。
注释
字词注释:
- 鲛绡:一种轻薄的绸缎,用于形容轻盈如烟的景象。
- 冯夷:指的是神话中的人物,象征轻盈飘逸。
- 素壁:白色的墙壁,象征清雅。
- 香筒:指香烟或香气,寓意美好。
典故解析:
- 李白与元稹: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了诗歌的高峰,常被后人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子安,号景山,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历史较为动荡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念奴娇·银塘江上》是一首描绘江边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怀的词作。在开篇,诗人通过“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等描写,营造了一个广阔、宁静的自然场景,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接着,随着风的轻拂,菱花的光泽映入眼帘,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词中提到的“转盼冯夷”,象征着诗人的追求,渴望在世俗喧嚣中寻求一种超然的状态。接着,“两岸惊涛拍”,描绘了江水的奔腾,形成了与前文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激烈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波澜。
最后,随着“烟消月出”,诗人带领读者进入一种梦幻般的境界,月亮的升起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诗人不眠的执着则体现了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词以江水为线索,描绘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塘江上:设定了场景,江水如镜,宁静而美丽。
- 展鲛绡初见:形容江面如绸缎般平滑,初次展现出它的美丽。
- 长天一色:天与水之间,色彩相互融合。
- 风拭菱花光照眼:微风轻拂,菱花闪烁的光辉照亮了眼睛。
- 转盼冯夷:眼神游移,似乎在追寻一种理想。
- 奔云起电:描绘云和电的快速变化,象征着变化与不安。
- 两岸惊涛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激流与震撼。
- 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水流激荡而起,仿佛在吟唱乐曲,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客有步屧江干:描绘了游客在江边行走的景象。
- 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心中怀揣着对美景的感悟,寄托着对文学的热爱。
- 素壁淋浪翻醉墨:浪花翻涌,似乎在墙面上留下了墨迹,象征着艺术的灵感。
- 飘洒神仙踪迹:神仙般的踪迹,表现了对理想与美好的向往。
- 好待波匀,横飞小艇:期待着波平如镜,划着小艇游荡。
- 快引香筒碧:快快引来香酒,享受生活的乐趣。
- 烟消月出,不眠拚了通夕:烟雾散去,月亮升起,表达人们对美好夜晚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鲛绡,形象生动。
- 拟人:将水流拟人化,增强了动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银塘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喧嚣世俗中寻求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塘江: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
- 菱花:代表女性的柔美与清丽。
- 烟消月出: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所描绘的江水是怎样的状态?
- A. 轻盈如绸
- B. 汹涌澎湃
- C. 平静如镜
- D. 冷酷无情
-
“素壁淋浪翻醉墨”中的“素壁”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墙壁
- B. 幕布
- C. 画布
- D. 水面
-
诗人寄托了对哪两位诗人的敬仰?
- A. 李白与杜甫
- B. 元白与李白
- C. 元白与杜甫
- D. 杜甫与白居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史浩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作品更具狂放而豪情,史浩则更注重细腻的描绘和内心的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浩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