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迎马首,翠霭湿征衣。
前路柳俱绿,行人柳外归。
残阳千里暮,闰岁百花迟。
不是贪程客,时时认酒旗。
白话文翻译:
青山迎接着马头,湿润的云雾沾湿了我的征衣。
前方的道路上柳树绿得一片,行人却在柳外归来。
夕阳在千里之外渐渐落下,闰年的花开得比往年要迟。
我并不是贪恋旅程的客人,只是时常向酒旗的方向望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山:指的是青翠的山岭,象征自然的美。
- 马首:马的头,指骑马出行。
- 翠霭:指青翠的云雾,形容天气的湿润。
- 征衣:旅行时穿的衣服。
- 俱绿:全都变绿了。
- 行人:过路的人。
- 残阳:即将落下的太阳,象征黄昏。
- 闰岁:阳历的闰年,通常花期会有所不同。
- 酒旗:酒家门前悬挂的招牌,暗示饮酒的地方。
典故解析:
“闰岁百花迟”提到的闰年,反映了古代农历与阳历的差异,暗示自然界与人事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子华,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学者,擅长山水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兼具文人气质和生活哲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周密的游历期间,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山行用辘轳韵》是一首描绘山行景色的诗,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诗的开头以“青山迎马首,翠霭湿征衣”描绘出诗人在旅途中的情境,青山和湿润的天气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气氛。诗人用“马首”与“征衣”直接与行旅相联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也在这条山行的道路上。
接着,诗中“前路柳俱绿,行人柳外归”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景象,柳树青翠欲滴,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然而,诗人在此时却看到了行人归去的画面,似乎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情感,或是对归宿的渴望。
“残阳千里暮,闰岁百花迟”则呈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夕阳的落下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而“闰岁百花迟”则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的无常,勾起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不是贪程客,时时认酒旗”道出诗人的心声,虽然他身在旅途中,却并不贪恋旅途的风光,而是对酒旗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与对归属感的渴望,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迎马首:青山迎接骑马的旅人,给人一种亲切感。
- 翠霭湿征衣:云雾湿润了旅行者的衣服,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 前路柳俱绿:前方的柳树全都变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行人柳外归:行人在柳树之外归去,暗示旅人的孤独感。
- 残阳千里暮:夕阳将落,天空呈现出暮色,带来一丝忧伤。
- 闰岁百花迟:花期因闰年而迟,反映自然的变化。
- 不是贪程客:诗人并不贪恋旅途的风景。
- 时时认酒旗:常常向往酒家的招牌,表达对饮酒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如同一个温暖的迎接者,表现自然的亲切。
- 拟人:青山、柳树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如“青山迎马首,翠霭湿征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旅人心境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饮酒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自然之美,代表着宁静与安详。
- 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情。
- 残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酒旗:代表了生活的享受与归宿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翠霭湿征衣”,这句中的“翠霭”指的是什么?
A. 青山 B. 湿润的云雾 C. 春天的柳树 -
诗的最后一句“不是贪程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旅途的热爱 B. 对生活的享受和对归属的渴望 C. 对自然的感叹 -
“闰岁百花迟”中提到的“闰岁”指的是什么?
A. 阴历的年份 B. 阳历的闰年 C. 季节的变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的作品。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周密的《山行用辘轳韵》更加细腻,注重对环境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具生活气息,后者则更具豪放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周密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