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杂兴十解 其十》

时间: 2025-02-04 15:29:14

激激泉底石,谡谡松下风。

天籁生泬寥,地籁号崆峒。

清响来无时,吹万有不同。

忽得千古心,元自一噫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激激泉底石,谡谡松下风。
天籁生泬寥,地籁号崆峒。
清响来无时,吹万有不同。
忽得千古心,元自一噫中。

白话文翻译:

激烈的泉水撞击着底石,松树下的风声轻柔细腻。
天上的声音在寂静中产生,地上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
清脆的响声无时无刻不在,不同的声音吹拂万物。
忽然领悟到千古的心境,原来一切都源自那一声叹息。

注释:

  • 激激:形容水声激烈的样子。
  • 谡谡:形容风声细腻柔和。
  • 天籁:自然之声;指天空中的声音。
  • 泬寥:形容清澈而寂静。
  • 地籁:指大地的声音。
  • 崆峒:指山谷或山脉的声音。
  • 清响:清脆的声音。
  • 万有不同:指自然界中的声音各不相同。
  • 千古心:指古往今来的心境或情感。
  • 元自一噫中:所有的领悟和感受都源于一声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1232年-1298年),字仲明,号澹斋,南宋末年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描写生动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感秋杂兴十解》是周密在秋季时创作的一组诗,其中这一首表达了秋天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感悟。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声音的细致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哲理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切入,通过对泉水声、松风声、天籁与地籁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秋日山水的画面。诗的开头通过对“泉底石”的描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动感的场景,激烈的泉水与柔和的风声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自然声音的多样性。接着,诗人借助“天籁”和“地籁”的意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深邃,仿佛在倾诉着天地间的秘密。

在最后两句中,周密通过“一噫中”引出了对千古心境的领悟,揭示了自然与人心的紧密联系。这种从自然出发,最终升华到哲理思考的过程,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为和谐,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激激泉底石:描绘泉水撞击石头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2. 谡谡松下风:松树下的风声柔和,形成对比,增强了声音的层次感。
  3. 天籁生泬寥:自然的声音在空旷中回响,传达了一种宁静的美感。
  4. 地籁号崆峒:地面发出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暗示着自然的生动与神秘。
  5. 清响来无时:强调声音的持续性与多样性。
  6. 吹万有不同:自然的声音各有特色,反映出世界的丰富性。
  7. 忽得千古心:突然领悟到一种深远的哲理或情感。
  8. 元自一噫中:内心的领悟和感受起源于一声叹息,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声音比作“天籁”和“地籁”,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的结构,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了声音的层次感与变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到的心灵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松树:代表坚韧与宁静。
  • 天籁:自然的声音,象征纯净与和谐。
  • 地籁:大地的声音,暗示厚重与深邃。
  • 叹息:象征内心的感慨与哲理的领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激激泉底石”所描绘的是什么声音?

    • A) 鸟鸣
    • B) 泉水撞击石头
    • C) 风声
  2. 诗中“天籁”和“地籁”分别指什么?

    • A) 人声和动物声
    • B) 自然的声音
    • C) 音乐的声音
  3. “忽得千古心”的意思是什么?

    • A) 突然领悟到古往今来的心境
    • B) 感到孤独
    • C) 失去信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可以将周密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声音,但李白的诗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周密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周密的诗集与研究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