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房春晚
作者: 周密 〔宋代〕
蘋花吹香柳花落,
秭归清啼答姑恶。
午帘睡思逐晴丝,
静听新篁堕春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桃花的香气随风而来,柳花悄然飘落。秭归(地名)传来清脆的啼叫声,仿佛在回应姑嫂之间的对话。午后的帘子下,我在温暖的阳光里沉沉入睡,思绪随春光飘荡;静静地听着新生的竹子随着春风的到来,轻轻掉落的竹叶声。
注释:
- 蘋花:指的是水生植物蘋(又称浮萍),其花香四溢。
- 秭归:古地名,今湖北省秭归县,因地处长江边而得名。
- 姑恶:可能指的是姑姑的恶作剧,或是姑嫂之间的调侃。
- 午帘:指的是午后挂在窗前的帘子。
- 逐晴丝:随晴天的阳光飘动的细丝,形容阳光的温暖。
- 新篁:新生的竹子,象征春天的生机。
- 堕春箨:指春天掉落的竹叶,表示竹子的新芽逐渐生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子华,号汀洲,宋代文学家,以词和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意象独特。
创作背景:
《山房春晚》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天,诗人通过对春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此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山房春晚》是一首典型的春日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开篇以“蘋花吹香柳花落”引入,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花香,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感受。接着“秭归清啼答姑恶”,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暗含人情味,仿佛在描绘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午帘睡思逐晴丝”,在温暖的午后,诗人沉醉于春光之中,不禁放松身心,构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静听新篁堕春箨”,则用细腻的听觉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诗的整体意境清新秀丽,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蘋花吹香柳花落:春日暖风中,水面上的浮萍花香四溢,柳树的花瓣随风飘落,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 秭归清啼答姑恶:远方的秭归传来鸟儿清脆的啼叫,仿佛在回应着家人之间的玩笑,营造出一种温暖的人际氛围。
- 午帘睡思逐晴丝:在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帘子洒入房间,诗人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中,思绪随之飘荡。
- 静听新篁堕春箨:静静地聆听新生竹子落下的竹叶声,感受春天的生命力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如“蘋花”和“柳花”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而“静听新篁堕春箨”则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蘋花:象征春天的美好、柔和;
- 柳花: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午帘:象征宁静、舒适的生活状态;
- 新篁:代表生命的重新开始与希望;
- 春箨:象征自然的循环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秭归”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四川
b) 湖北
c) 江西
d) 安徽 -
“午帘睡思逐晴丝”中的“晴丝”指的是什么? a) 雨丝
b) 阳光
c) 风声
d) 雪花 -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a) 夕阳与星空
b) 雨声与花香
c) 桃花与柳花
d) 雪景与寒风
答案:
- b) 湖北
- b) 阳光
- c) 桃花与柳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周密的《山房春晚》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林的苍翠与宁静,而周密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周密的诗句更为细腻,情感更为温柔,而王维则更显高远与苍茫。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