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竹》

时间: 2025-04-27 01:34:50

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

何当寻怪石,小垒傍寒绿。

要收山林趣,密置轩槛曲。

西峰谩多寄,吾方倦遐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移竹
王之望

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
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
何当寻怪石,小垒傍寒绿。
要收山林趣,密置轩槛曲。
西峰谩多寄,吾方倦遐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借住的地方开设一个小闲亭,特意移来一丛竹子,悠然自得地坐在北窗下,显得格外高雅。阳光透过竹影,洒落在幽静的环境中,秋风吹过,带来一阵肃杀之气。最让人怜惜的是,稀疏的秋雨过后,天空中会有白云停留。作者对竹子生长的持久心存忧虑,但静静对待人世的纷扰,似乎感到不够满足。主人已经心境超然,而坐在这里的客人也都是目光清澈的人。四周的村庄中,竹子如玉立,整齐如束,然而这些竹子并不被人所珍视,更何况它们还遭受砍伐。自然的美姿没有优劣之分,遥远的土地不受荣辱的牵连。物与情的关系并非固定,世事也不过是同一条道路的脚印。何时才能寻得奇石,随意堆砌在寒绿的旁边?我想要收集山林的趣味,密密地设置一个曲折的轩槛。西峰的美景虽然多,但我如今已对远方的眺望感到疲倦。

注释

  1. 借宅:借用他人的房子。
  2. 小轩:小的闲逸之所,类似于凉亭。
  3. 悠然:安闲自得的样子。
  4. 杪秋:深秋的意思,表示秋天快结束。
  5. 疏雨:稀疏的雨。
  6. 深培:深厚的土壤。
  7. 虚心:谦虚的心态,心境开放。
  8. 青目:指目光清晰、纯净的人。
  9. 修篁:修长的竹子。
  10. 斤斸:指砍伐。
  11. 天姿地远:自然的造化与地理位置与尊卑无关。
  12. 怪石:奇特的石头。
  13. 寒绿:指寒冷的绿色植物。
  14. 轩槛:窗台、檐口,形容一个可以坐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生活在宋代,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的赞誉。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尤其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王之望的隐居生活中,他借住他人的房子,闲来无事,便移植了一丛竹子。他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纷扰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移竹》是王之望通过竹子传达自己对生活态度的诗作。诗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竹子的描述,而是通过竹子的生长、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高洁与脱俗。开头两句“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环境的主观选择,竹子的“悠然”和“意色都不俗”体现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晴影终日幽”和“风声杪秋肃”,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真对待。在面对“深培畏不寿”的思考时,他并不感到沮丧,而是选择“静对殊未足”,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随着诗歌的深入,王之望通过对竹子的珍惜与对旁人冷漠的对比,反映出他对物质与精神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竹子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被人赏识,而在于其本身的清雅与品位。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向往与疲倦的感受,强调了对生活深入思考的渴望。

整首诗以竹子为主线,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王之望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借宅开小轩:借用他人的房屋,开设一个小的闲逸之所,表达了诗人生活中的随性与自由。
  2. 自移一丛竹:自己移来一丛竹,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3. 悠然北窗下:在北窗下悠然自得,描绘出一种安静和闲适的生活状态。
  4. 意色都不俗:诗人的心境与竹子一样高雅,表明其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
  5. 晴影终日幽:阳光透过竹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风声杪秋肃:秋风带来的肃杀之气,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7. 最怜疏雨过:秋雨稀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8. 会有白云宿:雨后白云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9. 深培畏不寿:对竹子的担忧,潜藏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10. 静对殊未足:面对外界的喧嚣,内心依然保持宁静。
  11. 主人已虚心:主人心态开放,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12. 坐客亦青目:坐在这里的客人也都目光清澈,暗示对志同道合之人的珍视。
  13. 四村多修篁:四周村庄里修长的竹子,描绘出自然景观的美。
  14. 玉立森如束:竹子如同玉石般挺拔,形成了一种美丽的景象。
  15. 不为人所爱:这些竹子并不被人所珍视,反映出对世俗的淡泊。
  16. 况复困斤斸:更何况竹子还遭受砍伐,暗含对自然环境的忧虑。
  17. 天姿奚优劣:自然的美与丑并无优劣之分,强调一种平等的观点。
  18. 地远悬荣辱:地理的遥远与名利的冲突,表达了对世事的思考。
  19. 物情岂固然:对物质与情感的关系进行反思,质疑固有观念。
  20. 世事同一躅:世事如同行走在同一条路上,暗示人生的无常。
  21. 何当寻怪石:渴望寻找奇特的石头,象征对自然的向往。
  22. 小垒傍寒绿:随意堆砌的小石,旁边是寒冷的绿色植物,描绘出一种自然的随性。
  23. 要收山林趣:想要收集山林的趣味,表现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4. 密置轩槛曲:设置一个曲折的窗台,象征着对生活的独特追求。
  25. 西峰谩多寄:西峰的美景虽然多,但自己已经对远方的眺望感到疲倦,表现内心的疲惫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高雅的象征,体现其清高的品格。
  • 拟人:通过“主人已虚心”,将人性化的品质赋予环境,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心态,强调自然的美与生命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人性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宁静的品格,代表诗人的内心追求。
  2. 秋风:代表时光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3. 白云:象征希望、清新与自在的心境。
  4. 奇石:象征对自然美的向往与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悠然北窗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 A. 忧伤
    • B. 安闲自得
    • C. 疲惫不堪
  2. 诗中的“主人已虚心”指的是?

    • A. 主人的居所
    • B. 主人的谦逊态度
    • C. 主人的财富
  3. 竹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洁与坚韧
    • C. 普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竹里馆》
  • 王维的《竹溪卧听雨》

诗词对比

  • 王之望《移竹》与王维《竹溪卧听雨》均展现了竹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前者更多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王之望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主题分析》

相关诗句

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下一句是什么

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上一句是什么

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下一句是什么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上一句是什么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下一句是什么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上一句是什么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下一句是什么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上一句是什么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下一句是什么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上一句是什么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下一句是什么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上一句是什么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下一句是什么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上一句是什么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下一句是什么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上一句是什么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下一句是什么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上一句是什么

借宅开小轩,下一句是什么

自移一丛竹,上一句是什么

自移一丛竹,下一句是什么

悠然北窗下,上一句是什么

悠然北窗下,下一句是什么

意色都不俗。上一句是什么

意色都不俗。下一句是什么

晴影终日幽,上一句是什么

晴影终日幽,下一句是什么

风声杪秋肃。上一句是什么

风声杪秋肃。下一句是什么

最怜疏雨过,上一句是什么

最怜疏雨过,下一句是什么

会有白云宿。上一句是什么

会有白云宿。下一句是什么

深培畏不寿,上一句是什么

深培畏不寿,下一句是什么

静对殊未足,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