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
时间: 2025-01-11 01:42:0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枸杞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白话文翻译:
神奇的药草不需要自我隐藏,满山满泽都生长着它。
白天有牛羊在忧虑,年年有野火的灾害。
不屑于俗世的繁华,眼前的事物如同刺草一般。
春天的青荑自然生长,绛珠花盛开却不可随意采摘。
用短篱笆保护着新栽的植物,紫色的竹笋在节间安静生长。
根茎与花果都值得收集,没有任何废弃之物。
大将军的鬓发如墨,若小则请我吃客。
似乎听说在朱明洞里,藏有千年的珍贵物质。
神灵的犬可能在夜里吠叫,既可以看到但不能追索。
假如仙人愿意借给我拐杖,来扶助我衰老的身体。
注释:
- 神药:指名贵药材,象征草药的珍贵和神奇。
- 罗生:生长,繁茂的意思。
- 日有牛羊忧:暗示生活中的艰辛与忧虑。
- 越俗:超越世俗的事物。
- 绛珠:指绛珠草,寓意美好而珍贵的事物。
- 紫笋:紫色的竹笋,象征新生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以词、诗、文三绝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枸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提到“神药不自閟”,说明枸杞的珍贵与广泛生长,展现了自然的慷慨与神奇。而“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则引入了生活的苦涩,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忧虑,这种对比使得诗意更显深邃。
接着,诗人提到“越俗不好事”,强调了对世俗的超然与对真善美的追求。青荑与绛珠的意象交错,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自然之物,而不应随意采摘。短篱与紫笋的描写则表现了新生的希望与保护。
在整首诗的尾部,苏轼借助“仙人”的意象,将个人的衰老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结合起来,流露出一种对长生与健康的向往,显得温暖而感人。整体来看,诗词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更深刻地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神药不自閟:神奇的药草并不需要自我隐藏。
- 罗生满山泽:满山满泽都生长着它,表现其丰盛。
- 日有牛羊忧:牛羊在白天感到忧虑,暗示人们的生活困境。
- 岁有野火厄:年年都有野火的灾害,表现自然的无情。
- 越俗不好事:超越世俗,否定那些繁华的事物。
- 过眼等茨棘:眼前的事物如同刺草般,意味着无价值。
- 青荑春自长:春天的青荑自然生长,象征生命力。
- 绛珠烂莫摘:绛珠花盛开却不可随意采摘,暗示珍贵。
- 短篱护新植:用短篱笆保护新栽的植物,表达呵护之意。
- 紫笋生卧节:紫色竹笋在节间安静地生长,象征新生。
- 根茎与花实:根茎与花果都值得收集,强调珍惜。
- 大将玄吾鬓:大将军的鬓发如墨,暗示威严。
- 小则饷我客:若小则请我吃客,表现亲切。
- 似闻朱明洞:听说在朱明洞里,暗示神秘。
- 灵庞或夜吠:神灵的犬可能在夜里吠叫,神秘莫测。
- 可见不可索:既可以看到但不能追索,神秘与可望而不可即。
- 仙人倘许我:假如仙人愿意借给我拐杖,表达对健康的渴求。
- 借杖扶衰疾:来扶助我衰老的身体,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牛羊忧”来比喻人们的生活困境。
- 对仗: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神灵的犬具有人类的情感,增添了神秘色彩。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苏轼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神药:象征珍贵与神奇的药物,代表自然的恩赐。
- 牛羊: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忧虑。
- 青荑、绛珠: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提醒人们珍惜生活。
- 短篱、紫笋:象征保护与希望,暗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仙人:象征长生不老的理想,表现对健康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神药”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草药
- B. 仙丹
- C. 神秘植物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日有牛羊忧”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安逸
- B. 忧虑
- C. 开心
- D. 伤感
-
诗中提到的“绛珠”象征什么?
- A. 美好而珍贵的事物
- B. 生命的短暂
- C. 生活的烦恼
- D. 自然的无情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枸杞》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活的哲思,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豪放。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