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甫题徐仙民诗集因和韵两篇 其一》
时间: 2025-04-30 00:4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自晚唐后,人人尽做诗。
生前由我集,名后得谁碑。
眇眇三灵见,萧萧一叶知。
塔山林覆土,若奠替芳卮。
白话文翻译:
自从晚唐以来,人人都在写诗。
生前我所创作的诗集,死后又有谁来为我立碑?
渺茫的三位神灵可以见到我,
而凋零的树叶则知道我心中的孤寂。
塔山的林木已经覆盖了土壤,
仿佛是在为我替代那芬芳的酒杯。
注释:
- 断自晚唐后:自晚唐以来,指代时间的起点。
- 人人尽做诗:每个人都在创作诗歌,表达了诗歌创作的普遍性。
- 生前由我集:生前我创作的诗集。
- 名后得谁碑:死后又有谁为我立碑,表达了对名声和后世的疑问。
- 眇眇三灵见:渺小的三灵,指的是古代神灵。
- 萧萧一叶知:一片孤独的树叶,知晓我内心的感受。
- 塔山林覆土:塔山的林木覆盖着大地。
- 若奠替芳卮:似乎是在为我替代那盛满美酒的酒杯。
典故解析:
- 三灵:指的是道教中的三位神灵,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存在。
- 芳卮:指美酒的酒杯,常用于祭祀和庆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其诗作见长。其诗风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晚唐之后,诗人对当时的诗歌创作现象感到困惑与无奈,表现出对个人成就与后世评价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和对名声的困惑。首句“断自晚唐后,人人尽做诗”开篇即指出了自晚唐以来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似乎暗示着诗歌的泛滥以及个人创作的孤独感。接下来的“生前由我集,名后得谁碑”更是将这种孤独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对个人成就的怀疑与对后世名誉的渴望。
在“眇眇三灵见,萧萧一叶知”中,诗人以渺小的三灵和一片孤独的树叶作为意象,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无奈。最后两句“塔山林覆土,若奠替芳卮”运用自然意象,表现了生命的终结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仿佛是对人生的总结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诗歌创作与生命意义时的复杂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断自晚唐后,人人尽做诗:强调时代的变化与诗歌创作的盛行。
- 生前由我集,名后得谁碑:质疑个人的成就与名声在死后是否会被铭记。
- 眇眇三灵见,萧萧一叶知:通过神灵与树叶对比,表现孤独与渺小。
- 塔山林覆土,若奠替芳卮:自然的消逝与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展现深层的哲思。
- 对仗:全诗结构整齐,增强了音韵美感。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树叶、塔山)传达情感与思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成就与孤独感的深刻思考,带有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灵:代表神秘力量和人类对超自然的渴望。
- 一叶:象征个体的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 塔山林:自然的象征,暗示生命的归宿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晚唐”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末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生前由我集”中的“集”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诗集
- C. 文章
- D. 故事
-
“萧萧一叶知”中的“一叶”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孤独
- C. 知识
- D. 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韩淲: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强调豪情与洒脱,而韩淲则多了一份思考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评论与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