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东诸洞次同游韵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0:39

旧闻岩洞胜,欲往自髫年。

耸秀过灵隐,幽深似善权。

远环州堞外,近献屋檐边。

傥有登临约,甘为子执鞭。

意思解释

游水东诸洞次同游韵二首 其二

原文展示:

旧闻岩洞胜,欲往自髫年。
耸秀过灵隐,幽深似善权。
远环州堞外,近献屋檐边。
傥有登临约,甘为子执鞭。

白话文翻译:

我早就听说那岩洞的美妙,从小就想去游览。
那山的秀美超过灵隐寺,幽深的程度仿佛比善权寺还要深。
远望环绕着州城的城墙,近看则是屋檐下的景致。
如果有机会登高望远,我愿意甘心为你牵马。

注释:

  • 旧闻:早就听说。
  • 岩洞胜:岩洞的美景。
  • 髫年:年幼时。
  • 耸秀:高耸而秀美。
  • 灵隐:指灵隐寺,著名的佛教寺庙。
  • 善权:指善权寺,亦为著名寺庙。
  • 远环州堞:远处环绕着州城的城墙。
  • 近献屋檐:近处是屋檐下的景象。
  • 傥有:如果有。
  • 登临约:登高的约定。
  • 甘为子执鞭:愿意为你牵马。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诗人,字景庄,号梅溪,晚号云山。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及抒情等题材。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克庄游览水东诸洞之际,表达了他对美景的向往和与友共游的兴致。

诗歌鉴赏:

此诗描绘了作者对岩洞之美的向往与憧憬,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友人游历的期待。开头以“旧闻岩洞胜”引入,表明了作者对岩洞美景的早已听闻,带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之情。接着,通过对岩洞秀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其超过灵隐寺的壮丽和比善权寺更幽深的神秘感。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周围的环境,进一步烘托出岩洞的独特魅力。最后,表达了与友人共游的愿望,以“甘为子执鞭”结尾,传达出一种亲密无间的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旧闻岩洞胜”:早已听说岩洞美丽的景致。
    2. “欲往自髫年”:从小就想去游览这个地方。
    3. “耸秀过灵隐”:其景色高耸而秀美,超过灵隐寺。
    4. “幽深似善权”:深邃的程度仿佛比善权寺还要深。
    5. “远环州堞外”:远望环绕州城的城墙。
    6. “近献屋檐边”:近处则是房屋旁边的景致。
    7. “傥有登临约”:如果有机会能一起去登高。
    8. “甘为子执鞭”:我愿意甘心为你牵马。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灵隐寺和善权寺,突出岩洞的独特景致。
    • 拟人:用“甘为子执鞭”表达出对友人的亲昵感情,增添了人情味。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岩洞:象征着自然的深邃与美丽。
  • 灵隐、善权: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诗人通过它们来强化岩洞的美丽。
  • 屋檐:体现出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景象,增添了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岩洞胜过哪个寺庙?

      • A. 灵隐寺
      • B. 善权寺
      • C. 都胜过
    2. 作者愿意为谁牵马?

      • A. 朋友
      • B. 自己
      • C. 不牵马
    3. “甘为子执鞭”中的“子”指的是?

      • A. 自己
      • B. 朋友
      • C. 师父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游水东诸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王维的情感更为沉静内敛,而刘克庄则更显活泼与亲切。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