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汪元举以诗觅时季和海棠花栽》

时间: 2025-01-24 21:22:26

一纸淋漓醉墨鲜,锦囊连夜到溪边。

搜求仙种宁辞远,恼乱花神不使眠。

弄影未看妃子态,补亡先得少陵篇。

明年应向东风里,百绕雕栏玉步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纸淋漓醉墨鲜,
锦囊连夜到溪边。
搜求仙种宁辞远,
恼乱花神不使眠。
弄影未看妃子态,
补亡先得少陵篇。
明年应向东风里,
百绕雕栏玉步连。

白话文翻译:

一张纸上墨迹淋漓,醉意浓厚鲜亮;
锦囊包裹的诗稿连夜送到了溪边。
我为了寻求那神仙的花种,宁愿远行不辞劳苦;
花神因我烦扰而无法入眠,心神不宁。
影子摇曳中未曾看到妃子的姿态,
想要补上遗失的诗篇,先得得到少陵的作品。
明年春天应该在东风中,
百花缠绕雕栏,玉步轻盈相伴。

注释:

  • 淋漓:形容墨水流淌得很快,形态鲜明。
  • 锦囊:指装诗文的袋子,形容诗的珍贵。
  • 仙种:指稀有的花种,传说中能令花朵美丽的种子。
  • 恼乱:烦扰、打扰。
  • 妃子态:指妃子的姿态,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少陵篇:指王维的诗作,王维号称“少陵”,暗指他的诗歌。
  • 东风:春天的象征,东风送暖。

典故解析:

  • 少陵:即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因其家在少陵而得名。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见长,是“田园诗”的代表。
  • 妃子:通常指古代王朝的后宫妃嫔,象征着美丽与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君贞,号卧云,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咏物诗,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春天,作者因海棠花的盛开而感怀,通过描绘寻找花种的过程,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史浩的《次韵汪元举以诗觅时季和海棠花栽》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首句“一纸淋漓醉墨鲜”,既展现了诗人对写作的投入与激情,也反映了他对春季景色的深切感受,墨迹淋漓间似乎隐含着春的气息。接着,锦囊的意象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创作世界,夜间的溪边,似乎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而“搜求仙种宁辞远”则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追求理想的精神,恰如一位追寻美丽的探险者。花神因诗人的骚扰而无法入眠,表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诗人对花神的影响力,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创作灵感的渴望。

后半部分“弄影未看妃子态,补亡先得少陵篇”则通过对美丽形象的比拟,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失落诗篇的渴望,似乎在暗示着对往日的怀念与追寻。最后一句“明年应向东风里,百绕雕栏玉步连”,展现了诗人对未来春天的期待,绘出了一幅美好的春日图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韵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一纸淋漓醉墨鲜”:描绘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2. “锦囊连夜到溪边”:表现诗文的珍贵与夜间的急切。
    3. “搜求仙种宁辞远”:表达追求理想的不懈努力。
    4. “恼乱花神不使眠”: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5. “弄影未看妃子态”:对美的渴望与追寻。
    6. “补亡先得少陵篇”:对往日美好作品的怀念。
    7. “明年应向东风里”: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8. “百绕雕栏玉步连”:描绘美好的春天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神比作诗人的创作灵感。
    • 拟人:花神因诗人的骚扰而无法入眠,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创作与灵感。
  • :象征美好、生命与希望。
  • 东风:象征春天与生机。
  • 妃子:象征美丽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锦囊”代表什么? A. 包装物
    B. 诗文的珍贵
    C. 诗人的心情

  2. “搜求仙种宁辞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A. 怕苦怕累
    B. 不怕艰辛追求理想
    C. 对未来无所谓

  3. “明年应向东风里”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史浩《次韵汪元举以诗觅时季和海棠花栽》李白《月下独酌》
    • 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史浩更侧重于春天的细腻与期盼,而李白则表达了孤独与洒脱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