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渡》

时间: 2025-02-04 17:15:44

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

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

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

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云渡 林景熙 〔宋代〕 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 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 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 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白话文翻译: 在这荒凉的县城,人烟稀少,淡淡的秋阴隔断了视线。 帆船的影子在南北之间分隔,潮水的声音见证了古今的变迁。 断崖上的僧塔显得遥远,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深邃的海门。 我轻轻地站在芦苇丛中,风吹起,乘着木筏的念头触动了旅人的心。

注释:

  • 人烟:指居民,这里形容人迹罕至。
  • 澹澹:形容水波平静的样子,这里指秋天的阴云。
  • 帆影:帆船的影子。
  • 潮声:潮水的声音。
  • 断峰:断崖。
  • 僧塔:僧人墓塔。
  • 初日:初升的太阳。
  • 海门:海口,指海的入口。
  • 小立:轻轻地站立。
  • 芦风:芦苇丛中的风。
  • 乘槎:乘木筏,比喻远行或探险。
  • 客心:旅人的心情。

诗词背景: 林景熙是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这首《飞云渡》描绘了一幅荒凉而深邃的自然景象,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传达了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和对远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描绘了一幅秋日荒凉的景象。首句“人烟荒县少”直接点出了环境的荒凉,而“澹澹隔秋阴”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感。中间两句通过对帆影和潮声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后两句则通过断峰僧塔和初日海门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最后,诗人以“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结束,表达了对远行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人烟荒县少”和“澹澹隔秋阴”描绘了一个荒凉、孤寂的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 第二句“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运用了对仗和比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第三句“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
  • 最后一句“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意象分析:

  • “人烟”、“荒县”、“秋阴”共同构成了一个荒凉、孤寂的意象。
  • “帆影”、“潮声”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断峰”、“僧塔”、“初日”、“海门”共同构成了一个壮阔、深邃的自然意象。
  • “芦风”、“乘槎”则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互动学习:

  1. 诗中“帆影分南北”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帆船在南北之间航行 B. 时间的流逝 C. 历史的变迁 D. 空间的广阔 答案:A

  2. “潮声变古今”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孤独 B. 向往 C. 恐惧 D. 满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林景熙《飞云渡》与杜甫《登高》: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
  • 林景熙《飞云渡》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林景熙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