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郑判官》

时间: 2025-02-04 15:27:43

族谱康成裔,先儒谷叔孙。

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

莲幙翻留滞,萱堂废凊温。

吾衰惭宋玉,不解赋招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郑判官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族谱康成裔,
先儒谷叔孙。
汉廷无表荐,
鲁壁有书存。
莲幙翻留滞,
萱堂废凊温。
吾衰惭宋玉,
不解赋招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郑判官的哀悼与怀念。诗中提到郑判官的家族背景,指出他是康成的后裔,先儒是谷叔孙。可惜汉朝的廷臣没有为他表荐,而鲁壁仍有他的书籍留存。诗人感慨,莲幙(指华丽的遮盖)翻动,意味着郑判官的离去让人留恋,萱堂(母亲的住所)也因失去而失去了温暖。最后,诗人自愧不如宋玉(古代著名的辞人),不知道如何用诗歌来召唤他的灵魂。

注释:

  • 族谱:家族的谱系。
  • 康成:指汉代的儒学家康成,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正统。
  • 表荐:推荐、举荐。
  • 鲁壁:这里指的是鲁国的文化遗存,可能是指鲁国的书籍。
  • 莲幙:古代的华丽帐幔,象征富贵与荣华。
  • 萱堂:母亲居住的地方,象征家庭的温暖。
  • 宋玉:战国时期的辞人,以赋闻名,常被后人拿来比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仪,号山谷,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刘克庄的诗多写景抒情,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挽郑判官》创作于郑判官去世之际,诗人以此诗表达对郑判官的哀悼与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士人的尊重和对德行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八句的形式,句与句之间相互联系,情感层层递进。开头通过对郑判官的家谱背景的提及,展示了他的身份与地位,暗示了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接着,诗人通过“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两句,表达了对郑判官的惋惜,虽然他在朝廷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但他的学问与成就仍然在文化中得以留存。

接下来的“莲幙翻留滞,萱堂废凊温”两句,情感更加深沉,莲幙的翻动象征着郑判官的逝去带来的震撼与哀痛,而萱堂的冷清则反映了家庭的失落与温暖的消逝。最后两句“吾衰惭宋玉,不解赋招魂”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卑,也隐含着对郑判官的深切怀念,诗人无力用诗歌来召唤逝去的灵魂,显得更加无奈与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中流露出的哀伤之情让人动容,体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友人的挚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族谱康成裔:提到郑判官的家族背景,表明他出身于有名的儒家世家。
  2. 先儒谷叔孙:进一步强调他的文化传承,显示他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汉廷无表荐:遗憾的是,他在朝廷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崇与推荐。
  4. 鲁壁有书存:虽然没有受到重视,但他的学问仍然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5. 莲幙翻留滞:华丽的帐幔翻动,象征着他的离去带来的留恋。
  6. 萱堂废凊温:失去的母亲的温暖,象征家庭的破碎与失落。
  7. 吾衰惭宋玉:诗人自愧不如宋玉,表现出对自己才华的自卑。
  8. 不解赋招魂:表达出诗人无力用诗歌来召唤逝者的无奈与哀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莲幙翻留滞”形象地表达对郑判官的怀念。
  • 对仗:如“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萱堂象征家庭温暖的失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郑判官的追思,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士人命运的关切,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敬重,寓意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族谱:象征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 莲幙:象征华丽与尊贵,也表达了对逝者的留恋。
  • 萱堂:代表家庭温暖,失去的象征。
  • 宋玉:象征文学与才华,表现自我反思与惭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刘克庄的诗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豪放著称
    B. 以细腻著称
    C. 以悲剧著称
    D. 以歌颂著称

  2. “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这两句表达了什么?
    A. 郑判官在朝廷受到重视
    B. 郑判官在文化上有成就但未被认可
    C. 郑判官没有留下书籍
    D. 郑判官的名声在外

  3. “吾衰惭宋玉”的意思是:
    A. 自豪于自己的才华
    B. 感到对友人的惋惜与自卑
    C. 认为自己才华横溢
    D. 忘记了宋玉的成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但侧重在个人的英雄情怀与对过往的追思。
  •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与猎人豪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风格与刘克庄的哀伤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