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时间: 2025-02-04 13:29:03意思解释
念奴娇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原文展示
软红不到,傍凫潭依约,江家庭宇。
轻薄榆钱飘欲尽,惆怅春归何处。
清角吹愁,飞车辗梦,三两闲鸥语。
丛芦高柳,六朝烟水如故。
临镜螺黛新描,隔城山色,曾湿东风雨。
晴意雌霓弓样小,帘影阴阴垂暮。
朱鸟来时,黄鹂啭后,聊共流光住。
天涯芳草,涨波遮断前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江南春日的景象。柔软的红花已经凋零,依稀可见的水鸟在潭边游荡,家园的轮廓模糊不清。轻盈的榆钱飘落,似乎春天也将逝去,让人感到惆怅。清脆的角声在空中回荡,梦中的车辗声和几只闲适的鸥鸟交谈。高高的芦苇和柳树依旧如昔,六朝的烟水依然存在。镜前的黛眉新画,城外山色依旧,曾经的东风细雨湿润了记忆。晴天的意象如同雌性的彩虹般纤细,窗帘的影子在黄昏时分轻轻垂落。朱雀飞来的时候,黄鹂鸟在后面欢唱,聊聊共度流光。天涯的芳草,涨潮的波涛遮断了前行的路。
注释
- 软红: 指柔软的红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 傍凫潭: 在水鸟栖息的潭边,描绘出悠闲的环境。
- 榆钱: 榆树的种子,轻薄而飘逸,象征春天的临近与离去。
- 清角: 清脆的角声,增加了词的愁苦氛围。
- 飞车辗梦: 指梦中有车辗过的声音,象征梦境与现实的交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字汝楠,号香舟,清代诗人,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作品多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清代,正值江南春季,自然景色如画,诗人在此背景下,感慨春色的流逝与梦境的变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诗歌鉴赏
《念奴娇》是陈匪石在春日的江南景色中所作,整首词以春天为背景,充满了浓郁的乡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便以“软红不到”引入,给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哀伤的感觉,似乎春日的美好即将远去。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轻薄榆钱飘欲尽”,不仅展现了春天的轻盈,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随着词意的深入,作者通过“清角吹愁”与“飞车辗梦”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梦幻而朦胧的氛围,仿佛在叹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最后几句中提到的“朱鸟来时,黄鹂啭后”,则将春天的生机与流光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珍贵。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也有对不可逆转的时间的无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这种对自然的写照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使得《念奴娇》不仅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软红不到,傍凫潭依约,江家庭宇: 描绘春天的花朵已然凋零,水鸟在潭边游弋,家园的模糊身影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 轻薄榆钱飘欲尽,惆怅春归何处: 榆树的种子随风而落,暗示春天的结束,令人感到惆怅。
- 清角吹愁,飞车辗梦,三两闲鸥语: 清脆的角声带来忧愁,梦中传来车辗声与鸥鸟的低语,形成一种梦幻的场景。
- 丛芦高柳,六朝烟水如故: 描绘出烟水迷蒙的景色,似乎时光在此处停滞。
- 临镜螺黛新描,隔城山色,曾湿东风雨: 镜前的新妆与城外的山色,湿润的东风雨带来了往事的回忆。
- 晴意雌霓弓样小,帘影阴阴垂暮: 晴天的意象如同小巧的弓,窗帘的阴影在黄昏时分轻轻垂落。
- 朱鸟来时,黄鹂啭后,聊共流光住: 朱鸟与黄鹂的对比,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时间的流逝。
- 天涯芳草,涨波遮断前路: 最后的意象中,芳草与涨潮的波涛象征着人生路途的阻碍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晴意雌霓弓样小”用比喻手法形象表达春天的柔美。
- 拟人: “闲鸥语”将自然的鸥鸟赋予了人类的交流,增强了生动感。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朱鸟来时,黄鹂啭后”,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软红: 象征春天的生命与美好。
- 榆钱: 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清角: 暗示愁苦的情感。
- 朱鸟与黄鹂: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软红不到”中的“软红”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果实
B. 春花
C. 红色的衣服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清角”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忧愁
答案: C -
“天涯芳草”所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A. 美好的未来
B. 人生的阻碍与无奈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陈匪石的《念奴娇》同为“念奴娇”词牌名,前者更多表现历史的沧桑与豪情,而后者则专注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前者雄浑豪放,后者细腻柔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