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和耿时举赋雪韵)》
时间: 2025-01-24 16: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和耿时举赋雪韵)
仲并 〔宋代〕
江南春早,尚余寒门巷,杨花飘逐。
一色初梅开尽也,不数芳园红绿。
珍重骚人,幽怀分寄,高韵歌黄竹。
六花羞避,满笺凌乱琼玉。
应念有客长安,履穿东郭,无与怜穷独。
鼓棹前溪非兴尽,寒怯水栖岩宿。
咫尺君家,瑶田无径,冰柱排银屋。
瓮头春到,唤回晚梦清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早春的景象,寒意仍在,杨花随风飘舞。梅花已经凋零,芳园中只剩下零星的红色和绿色。诗人珍惜那些有情怀的骚人们,愿意将自己的幽思寄托给他们,唱出高雅的曲调。六花(雪花)羞于出现,满纸都是凌乱的琼玉(雪的形象)。我想起在长安的客人,他穿行于东郭,却无人怜爱这孤独的身影。摇橹划船在前溪,虽然兴致未尽,但寒冷的水却使我不敢在岩石上过夜。离君家如此之近,却没有通往瑶田的路,冰柱挡住了银色的房屋。春天在瓮头来临,我唤回了美好的春梦。
注释
- 寒门巷:指寒冷的街巷,可能暗示春寒。
- 杨花:杨树的花,春天时随风飘散。
- 初梅:指早春开花的梅花。
- 骚人:指有才华的文人。
- 高韵:高雅的韵律或情怀。
- 六花:指雪花。
- 琼玉:形容雪的美丽。
- 东郭:长安的一个地名,象征繁华与喧闹。
- 瑶田:象征美好、富饶的田地。
- 瓮头春到:暗指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仲并,宋代诗人,其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常常结合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是应和耿时举的作品而作,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雪的消融,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念奴娇(和耿时举赋雪韵)》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在描绘江南早春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开篇的“江南春早”,立即引入一个温暖而生机勃勃的春天场景,然而随后的“尚余寒门巷,杨花飘逐”却将读者拉回到一丝寒意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春寒的复杂情感。
诗中对梅花、杨花的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刻画,也暗含了诗人对青春与美好事物的珍惜。后面的“珍重骚人,幽怀分寄”,更是体现了诗人的高雅追求与对友人的深情寄托。
整首诗语句流畅,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也有情感的深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共鸣。尤其是最后几句,通过对空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期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友人相聚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春早:引入春天的背景,表明时节。
- 尚余寒门巷:暗示春寒未尽,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杨花飘逐:杨花随风飘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一色初梅开尽:梅花已经凋零,暗含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不数芳园红绿:芳园中所剩无几的花朵,表现出一种凋零的美感。
- 珍重骚人:对有情怀的文人的珍惜。
- 幽怀分寄: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他人。
- 高韵歌黄竹:高雅的韵律与曲调,体现出文人雅趣。
- 六花羞避:雪花似乎害羞,不愿出现,暗含春天的来临。
- 满笺凌乱琼玉:纸上满是雪花的美丽形象。
- 应念有客长安:想起在长安的朋友,情感转向思念。
- 履穿东郭:描述朋友的行踪,体现出孤独。
- 无与怜穷独:无人关心的孤独感。
- 鼓棹前溪非兴尽:划船在溪边,虽不觉兴致已尽,但仍有寒意。
- 寒怯水栖岩宿:寒冷水流让人不敢在岩石上过夜,表现出环境的恶劣。
- 咫尺君家:君家近在咫尺,暗示距离的近。
- 瑶田无径:没有通往美好田地的路,表明阻隔与遗憾。
- 冰柱排银屋:冰柱挡住了银色的屋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 瓮头春到:春天的到来,唤起美好的梦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琼玉,形象生动。
- 拟人:六花“羞避”,赋予雪花情感。
- 对仗:如“寒门巷”与“芳园红绿”,增强了诗歌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深思,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梅花:代表坚韧与高洁。
- 杨花:象征流逝的青春。
- 雪:象征纯洁与冷清。
- 瑶田:代表富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杨花”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温暖
- B. 青春的流逝
- C. 冬天的寒冷
-
诗中“珍重骚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文人的尊重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无奈
-
“瓮头春到”中的“瓮头”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器皿
- B. 春天的到来
- C. 一处地方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念奴娇》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个人情感的思考,但陆游的作品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仲并则更注重个人的思念与生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