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时间: 2025-01-08 15:18: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作者: 苏辙 〔宋代〕
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
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
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兔闲长捣药,桂老尚生枝。
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
油然任消长,斤斧定何施。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气息已经浓厚,明亮的月光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
夜空中云彩尚未聚集,正好在这最圆的时刻仰望天空。
微风凉爽,我登高望远感到疲倦,懒散中舞蹈也变得迟缓。
那只悠闲的兔子依旧在捣药,桂树依然在生长。
岁月轮转,不知多少年能停留,清明时节与自然万物相得益彰。
随意地看着月亮的消长,锤子和斧头又能如何施展呢?
注释
- 秋气:指秋天的气息。
- 可期:可以期待。
- 云生未望夜:云彩未聚,尚未入夜。
- 冷澈:形容天气清冷,透彻。
- 衰慵:形容疲倦懒散。
- 兔闲长捣药:指月亮上的玉兔在捣药,象征长生不老。
- 桂老尚生枝:桂树依然茂盛,象征生命的延续。
- 运转何年住:岁月轮转,不知何年才会停留。
- 油然任消长:随意地看着月亮的盈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文、词三方面的成就闻名,作品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在文学上与其兄苏轼齐名,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表达了诗人在月明之夜的思考和感受。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诗中虽有对美好月色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中心,围绕着月光、秋气、桂树、兔子等意象展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深邃的秋夜。诗的开头通过“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两句,营造出一种期待的氛围,既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又引出了月亮的主题。接下来的“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则展示了一个清晰的夜空,月亮在此刻显得格外明亮,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诗中,苏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展现了诗人的疲惫与懒散,仿佛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兔子和桂树的意象则让人联想到长生不老的传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最后两句“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带有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无奈。整首诗在写景中抒情,在抒情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气久已到:秋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月明如可期:明亮的月光如同我所期待的那样美好。
- 云生未望夜:天上云彩尚未浮现,夜空还未完全降临。
- 天借极圆时:此时月亮正好是最圆的时候,适合仰望。
- 冷澈登临倦:微风清凉,我登高望远感到疲倦。
- 衰慵起舞迟:懒散地想起舞蹈,但行动却变得迟缓。
- 兔闲长捣药:那只兔子闲适地在捣药,暗喻长生不老的传说。
- 桂老尚生枝:桂树依旧在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运转何年住:岁月轮转,不知何年能停留。
- 清明与物宜:清明时节,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
- 油然任消长:随意地看着月亮的盈亏变化。
- 斤斧定何施:锤子和斧头又能如何施展,似乎在反思做事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可期的美好,传达了期待之情。
- 拟人:兔子在“长捣药”,赋予动物以人类的行为。
- 对仗:诗中使用的“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中秋月展开,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诗人展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和思念。
- 兔子:传说中的玉兔,代表长生不老和幻想。
- 桂树:象征着高洁、长久的生命。
- 秋天: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兔子正在做什么?
- A) 跳舞
- B) 捣药
- C) 采药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命的流逝
- B) 自然的美
- C) 生活的哲理
-
诗中“冷澈登临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疲倦
- C) 快乐
答案
- B) 捣药
- A) 生命的流逝
- B) 疲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水调歌头》 - 苏轼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都以月亮为主题,但《静夜思》更加侧重于思乡之情,而《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则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精选》
- 《苏辙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