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雪二首》
时间: 2025-01-11 10:19: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节萧条陋巷中,
雪穿窗户有颜风。
出迎过客知非病,
归对先师喜屡空。
黍酝盈瓢终寡味,
石薪烘灶信奇功。
颇嫌半夜欺毛褐,
却喜年来麦定丰。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萧条的节日里,我在简陋的小巷中,雪花飘落,窗外寒风呼啸。出门迎接过客,知道他们并不是来探望病人,而是回到家中与先师对饮,心中感到无比欢喜。虽然盛满黍米的瓢中酒味淡薄,但石薪在灶中烘烤依然显现出奇特的功效。半夜里,虽然不喜欢穿着毛褐的寒意,却又期待明年小麦的丰收。
注释:
- 佳节:指冬至,古代重要节日。
- 萧条:形容景象冷清、凋零。
- 陋巷:简陋的小巷,反映出生活的贫困。
- 颜风:形容风寒冷刺骨。
- 过客:来访的人。
- 先师:指已故的师长或尊敬的人。
- 黍:一种谷物,常用作酿酒。
- 石薪:指石头上的薪火,用于生火。
- 欺毛褐:指寒冷的夜晚让人感到不适。
- 麦定丰:期望明年小麦丰收。
典故解析:
“佳节”指冬至,古时重视的节气之一,象征着阴阳转化,代表着生命的复苏。诗中提到的“先师”,可能指代作者的老师或敬仰的贤人,体现了对教育和文化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明道,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冬至之际,反映了诗人在节日中的感受。诗中通过雪、寒风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孤寂的节日氛围,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冬至雪二首》在描写冬至这个节日时,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萧条陋巷”描绘出节日的冷清与孤寂,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紧接着“雪穿窗户有颜风”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凄凉。诗人出迎过客,虽然知道他们并非来探病,但却能在与先师的对饮中获得欢愉,这表明了对师长的怀念与敬仰。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黍酒的淡薄和石薪的奇效,寓意生活虽苦,但依旧有其乐趣与美好。最后一句提到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对丰收的渴望,透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全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又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节萧条陋巷中:在这个节日中,环境显得冷清而简陋。
- 雪穿窗户有颜风:雪花透过窗户,寒风带着刺骨的感觉。
- 出迎过客知非病:迎接来访的客人,心中明白他们不是来探病的。
- 归对先师喜屡空:回到家中,与已故的师长对饮,心中感到喜悦。
- 黍酝盈瓢终寡味:虽然盛满黍米的酒瓢,但酒味却淡薄。
- 石薪烘灶信奇功:石薪在灶中燃烧,展现出奇特的效果。
- 颇嫌半夜欺毛褐:诗人对寒冷的夜晚感到厌恶。
- 却喜年来麦定丰:但对明年小麦的丰收却充满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佳节萧条”和“陋巷中”形成了对比。
- 拟人:“雪穿窗户”赋予了雪一种主动性。
- 比喻:用“黍酝盈瓢”形象地表达酒的淡薄。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至节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又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出一种从容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反映了节日的冷清。
- 黍米:象征简单与苦涩,暗示生活的艰难。
- 先师:象征尊重与怀念,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
- 石薪:象征温暖与希望,暗示生活中的小确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哪个节日? A. 春节
B. 冬至
C. 端午节 -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A. 人生的顺利
B. 小麦的丰收
C. 事业的成功 -
“黍酝盈瓢终寡味”中的“黍”指什么? A. 米
B. 谷物
C. 酒
答案:
- B. 冬至
- B. 小麦的丰收
- B. 谷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反映了对生活的哲思和期待。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希望。
诗词对比:
苏辙与其兄苏轼的作品常常形成鲜明对比,苏轼的诗词更为豪放,而苏辙则显得细腻和内敛。如苏轼的《赤壁赋》以壮阔气势著称,而苏辙的《冬至雪二首》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平淡与深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