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眺》

时间: 2025-01-11 14:44:39

几天梅雨后,新水正盈堤。

閒爱登楼眺,时闻好鸟啼。

雄风吹野阔,雌蜺跨山低。

只惜光阴速,晴莎入望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天梅雨后,新水正盈堤。
闲爱登楼眺,时闻好鸟啼。
雄风吹野阔,雌蜺跨山低。
只惜光阴速,晴莎入望齐。

白话文翻译:

经过几天的梅雨潇潇,新水正好涨满堤岸。
我喜欢在楼上悠闲地眺望,时不时能听到悦耳的鸟鸣。
雄壮的风吹拂着宽广的原野,雌蜻蜓在低空飞越山区。
只可惜光阴匆匆而逝,晴天的草地进入眼帘。

注释:

字词注释:

  1. 梅雨:指每年夏季梅子成熟时节的降雨,常指连绵的阴雨天气。
  2. 新水:指刚刚涨满的清水。
  3. 盈堤:水满到堤岸的边缘。
  4. 闲爱:悠闲地喜爱。
  5. 楼眺:在楼上眺望。
  6. 雄风:强劲的风。
  7. 雌蜺:指雌性的蜻蜓。
  8. 光阴速:光阴飞逝,时间过得很快。
  9. 晴莎:晴天的草地。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宗爱,清代诗人,其作品以关注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吴宗爱的诗作多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楼眺》创作于梅雨季节,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楼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在梅雨过后,透过清新的环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首先,诗人描绘了雨后新水盈满堤岸的画面,给人以清新、湿润的感觉,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也象征着生活的循环与新生。接着,诗人表达了在楼上闲适眺望的乐趣,伴随着鸟鸣,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这里的“闲爱”二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雄风与雌蜻蜓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活力。雄风象征着力量与自由,而雌蜻蜓则表现出温柔与细腻,二者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诗人感慨光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思考。全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天梅雨后,新水正盈堤。
    描绘了梅雨过后,河水涨满堤岸的景象,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2. 闲爱登楼眺,时闻好鸟啼。
    表达了诗人喜欢在楼上悠闲地观景,时而听到鸟儿欢快的鸣叫,渲染了宁静的氛围。

  3. 雄风吹野阔,雌蜺跨山低。
    通过描绘强劲的风与蜻蜓的低飞,展现出自然的广阔与生动,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4. 只惜光阴速,晴莎入望齐。
    最后总结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雄风吹野阔,雌蜺跨山低”,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风、鸟进行了拟人化处理,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 意象:通过“梅雨”、“新水”、“好鸟”等意象,营造出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梅雨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雨: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
  2. 新水: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3. 好鸟啼: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然的和谐。
  4. 雄风、雌蜺:分别象征着力量与温柔,展现自然的多样性与平衡。
  5. 光阴速: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楼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宗爱
    D. 白居易

  2. “闲爱登楼眺”中的“闲”意为?
    A. 忙碌
    B. 悠闲
    C. 着急
    D. 认真

  3. 诗中“雄风吹野阔,雌蜺跨山低”体现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的力量与柔美
    B. 生活的无奈
    C. 时间的流逝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春望》
  2. 王维的《鸟鸣涧》
  3.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 《鸟鸣涧》:与《楼眺》共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寂静与内心的宁静。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吴宗爱的作品在自然描写中更加轻松愉悦,体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