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即事临南居》
时间: 2025-02-04 15:4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须学从宦,其奈本无机。
蕙草芳菲歇,青山早晚归。
广庭馀落照,高枕对闲扉。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艰难逢事异,去就与时违。
遥忆衡门外,苍苍三径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不屑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认为无须学习去做官,因为本性使然。蕙草的芳香已经消退,青山的景色在早晚之间仍然如故。庭院中余晖洒落,诗人高枕无忧,面朝闲扉。树叶的颜色渐渐迎来了秋天的成熟,蝉鸣声在雨后变得稀少。世事艰难,遇到的事情各不相同,随之而来的去留也与时代背道而驰。远远回忆起衡门之外的情景,青翠的三条小径显得微茫而遥远。
注释:
- 何须:何必、不需要。
- 宦:指做官、做官场生意。
- 本无机:自身没有做官的缘分或机缘。
- 蕙草:一种芳香的草,象征清雅。
- 芳菲:花草的香气与美丽。
- 高枕:枕得高而安稳,形容安逸。
- 闲扉:开着的门,表示轻松自在的生活。
- 迎秋老:迎接秋天的到来,树木开始衰老。
- 艰难逢事异:艰难的世事各异。
- 遥忆:遥远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字子华),唐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夏时节,正值自然景色逐渐变换之际,诗人借此时刻抒发内心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体现了他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晚夏即事临南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何须学从宦”道出诗人对仕途的拒绝,言外之意是对浮华世界的不屑。接着,诗人描写了夏末的自然景象,蕙草的香气已不再,青山依旧,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广庭馀落照”,通过庭院的余晖,映射出诗人心中的宁静与安逸,表现了他对无忧生活的渴望。随着秋天的到来,树叶逐渐变色,蝉声也变得稀少,表现出生命的成熟和衰退。诗的后半部分提到“艰难逢事异”,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处境的变化。
最后以“遥忆衡门外,苍苍三径微”作结,诗人回忆起曾经的宁静小径,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怀旧。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揭示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须学从宦:表达了对官场的轻视。
- 其奈本无机:说明诗人认为自己无缘仕途。
- 蕙草芳菲歇:描写夏末自然的凋零。
- 青山早晚归:青山代表常在,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
- 广庭馀落照:余晖象征着安逸与宁静的生活。
- 高枕对闲扉:诗人的生活状态,享受闲适。
- 树色迎秋老:树木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 蝉声过雨稀:蝉鸣稀少,反映生活的寂静。
- 艰难逢事异:生活的艰难与多变。
- 去就与时违:表达了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 遥忆衡门外:回忆往昔的悠闲生活。
- 苍苍三径微:描绘出一种幽静的情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蕙草芳菲歇,青山早晚归”,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高枕对闲扉”,用高枕比喻安适生活。
- 拟人:如“树色迎秋老”,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拒绝,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思考,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追求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蕙草:象征优雅与清新,暗示诗人的品格。
- 青山:代表永恒与自然的宁静,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爱恋。
- 秋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成熟。
- 蝉声:寓意夏日的消逝与宁静的生活。
- 三径:象征隐逸的生活方式,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
B. 轻视
C. 忍耐
D. 不关心 -
“树色迎秋老”中“秋老”的意思是? A. 树木长得茂盛
B. 树木逐渐枯萎
C. 秋天来临
D. 树木开花 -
诗中提到的“苍苍三径”象征什么? A. 官场的繁华
B. 隐逸的生活
C. 繁忙的城市
D.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耿湋的《晚夏即事临南居》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官场的拒绝,而王维则在山水描写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两首诗都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着重点略有不同,前者更偏重自然的描绘,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为《晚夏即事临南居》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