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年来好漫游,赋此答问者,时在青岛》

时间: 2025-01-11 12:43:11

人间歧路足千盘。

心远地常宽。

玄都绛阙凭弹指,无人处、驾鹤骖鸾。

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

频年。

新制远游冠。

楚怨不须弹。

烟云供养随行脚,空回首、急浪奔湍。

解语花应含笑,无言石已成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年来好漫游,赋此答问者,时在青岛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人间歧路足千盘。心远地常宽。
玄都绛阙凭弹指,无人处驾鹤骖鸾。
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
频年。新制远游冠。楚怨不须弹。
烟云供养随行脚,空回首急浪奔湍。
解语花应含笑,无言石已成顽。

白话文翻译:

人世间的岔路有千种,心灵远离尘世便总能宽广。
在玄都的红色殿阙中,轻轻一指,便可驾鹤飞升,驾驭神仙之车。
清晨的梦中飞过九条河流,傍晚的吟怀在千山中落下。
多年间,重新制作的远游帽子,楚国的忧怨不必再弹奏。
烟云为我的旅途提供伴随,回首时却只见急流奔涌。
解语的花应该含有笑意,无言的石头已然变得顽固。

注释:

  • “岔路”:指人间的各种复杂选择与道路。
  • “玄都”:指的是道教所指的天宫。
  • “驾鹤骖鸾”:驾驭仙鹤与鸾鸟,形容飞升的境界。
  • “楚怨”:指楚国的悲愤,常用以形容思乡之情。
  • “解语花”:传说中能说话的花,象征知心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1789 - 1858),清代诗人,字子恺,号静庵,晚号恭绰,号称“海上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青岛,正值作者漫游之际,意在答复问者。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风入松》在意境上很具层次感,诗人通过描绘人间的复杂选择,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在“人间歧路足千盘”中,诗人首先提出了人生选择的诸多困扰,但紧接着以“心远地常宽”回应,体现出一种心灵的超然与豁达。

诗中“玄都绛阙凭弹指,无人处驾鹤骖鸾”的描写,展现了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对于自由和高远的渴望。接下来的“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则表现出诗人生活的悠然与自由,仿佛在晨间的梦境与傍晚的吟唱中,时光悄然流逝。

“频年。新制远游冠。”两句中,诗人似乎在回望过去的岁月,感叹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最后两句“解语花应含笑,无言石已成顽”则对比鲜明,前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温暖,后者则暗示了无法沟通的孤独与顽固,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间歧路足千盘”:人生道路多岔,多变且复杂。
  • “心远地常宽”:心灵远离尘世纷扰,便能心境宽广。
  • “玄都绛阙凭弹指”:在理想的境界中,轻松自如。
  • “无人处驾鹤骖鸾”:无人打扰,仿佛得道高人。
  • “清梦朝飞九水”:梦中畅游,心情愉快。
  • “吟怀暮落千山”:傍晚时分吟唱,感慨万千。
  • “频年”:多年来的经历。
  • “新制远游冠”:新做的旅行帽,象征新的开始。
  • “楚怨不须弹”:对过往的忧伤无需再提。
  • “烟云供养随行脚”:旅途中的风景陪伴着自己。
  • “空回首急浪奔湍”:回首时却只见水流湍急,感叹无常。
  • “解语花应含笑”:知心之人总会带来笑容。
  • “无言石已成顽”:无言的石头则象征固执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驾鹤骖鸾”比喻高人逸士的生活状态。
  • 对仗:“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体现对仗工整。
  • 拟人:“解语花应含笑”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旅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思考,表达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岔路”:象征人生选择。
  • “玄都绛阙”:象征理想与高远的境界。
  • “烟云”:象征旅途的风景与人生的迷雾。
  • “解语花”:象征知己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都绛阙”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乡愁
    答案: B

  2. “频年”意为: A. 过去的一年
    B. 多年的时间
    C. 新的一年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无言石”象征着: A. 友谊
    B. 无奈与孤独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叶恭绰《风入松》王维《山居秋暝》
    • 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
    • 不同之处:前者更强调人生的旅途与选择的复杂,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景色对心灵的洗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叶恭绰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