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2-04 15:24:53

吾闻曲礼当凶岁,诸大夫安敢食粱。

婢臛香芹羹过美,水车声畔不能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闻曲礼当凶岁,诸大夫安敢食粱。
婢臛香芹羹过美,水车声畔不能尝。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在凶荒的年份,遵循礼仪的官员们哪里敢吃粮食?
即便是丫鬟们做的香芹羹再美味,水车旁我也无法品尝。

注释:

  • 曲礼:古代礼仪,特别是对待食物的礼节。
  • 凶岁:指歉收、灾荒的年份。
  • 大夫:古代对官员的称呼。
  • 食粱:吃粮食,粮食在古代是重要的食物象征。
  • :丫鬟,指女性仆人。
  • :盛装、精心制作的意思。
  • 香芹羹:用香芹做的羹汤,形容美味的食物。
  • 水车声畔:在水车旁,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曲礼”和“凶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食物和礼仪的重视。在凶荒的年代,礼仪要求官员节俭,不能奢侈消费。这种对比也映射出社会对于贫穷的敏感和对礼节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叔仁,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及政治家。他以其诗词豪放、清丽而著称,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民生困苦的时代。诗人通过对比奢侈与节俭,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夏旱四首 其三》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照。诗中通过对“凶岁”的描述,展现了在灾荒时期,官员和普通百姓在饮食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诗人以“曲礼”开篇,强调在困境中仍需遵循的礼仪,显示出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而“即便是丫鬟们做的香芹羹再美味”,则体现了在饥荒中,连简单的美味也显得无奈,无法享受。这种无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悲剧和人们的苦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重而深思的,透过平常的生活细节,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在对比中,诗人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感受,更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引发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闻曲礼当凶岁:我听说在灾荒的年份,礼仪的要求。
  • 诸大夫安敢食粱:那些官员怎么敢奢侈地吃粮食呢?
  • 婢臛香芹羹过美:即使是丫鬟做的香芹羹再好吃,
  • 水车声畔不能尝:在水车旁却也无法品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曲礼”与“食粱”,展现出在困境中人们的礼仪与生存的矛盾。
  •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增强语气,表明对官员的奢侈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在社会困境中,礼仪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凶岁:象征着灾荒、困苦的生活环境。
  • 曲礼:代表着古代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 香芹羹:象征着美好和温暖的生活,但在困境中却无法享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凶岁”指的是什么?

    • A. 丰年
    • B. 灾荒年
    • C. 平常年
    • D. 任何年份
  2. 诗人对官员的态度是什么?

    • A. 赞美
    • B. 批评
    • C. 无所谓
    • D. 理解
  3. “水车声畔不能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享受
    • B. 无奈
    • C. 兴奋
    • D. 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反映了困境中的思考与感慨。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问题,但刘克庄的表达更为含蓄,杜甫则直接抒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刘克庄通过礼仪的对比,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现实困境的揭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相关古诗词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