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子今年五十三,诸方参了又重参。
谁能远礼文殊佛,且访颠师海上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已经五十三岁,历经了多次的求教与参悟。谁能超越世俗,尊重文殊菩萨,去拜访那位高人,海上的庵堂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子: 指的是作者自身,表明作者的年龄。
- 诸方: 各个地方,指作者游历的地点。
- 参了又重参: 反复地学习和体悟。
- 远礼: 超越礼节,深切地尊重。
- 文殊佛: 文殊菩萨,智慧的象征。
- 颠师: 指高僧,通常用以尊称。
- 海上庵: 指位于海边的寺庙或隐居之所。
典故解析:
- 文殊菩萨: 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常被信徒崇敬。文殊菩萨的远礼意味着对智慧的追求。
- 海上庵: 在古代诗词中,庵堂常被视为隐士隐居修行的地方,代表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升,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思考。刘克庄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融入哲理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刘克庄中年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智慧的渴望。在经历了多次的求教与探索后,诗人对人生哲学的认识逐渐加深,产生了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留衣庵》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思考。诗的开头“老子今年五十三”直接点出诗人的年岁,显得谦虚而又坦诚。接着提到“诸方参了又重参”,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求知的执着与不懈追求。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通过反复的参悟来寻求更深层次的智慧。
“谁能远礼文殊佛”,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智慧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世俗礼节的超越,显示出一种追求真理的勇气与决心。最后一句“且访颠师海上庵”,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渴望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获得更高的智慧。
整首诗在平实中见深意,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及对智慧的追求,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超脱境界,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子今年五十三: 诗人自报年岁,既是年纪的自嘲,也引出后文的深意。
- 诸方参了又重参: 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反复追寻。
- 谁能远礼文殊佛: 提出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呼唤对智慧的尊重。
- 且访颠师海上庵: 诗人向往隐士的生活与智慧的交流。
修辞手法:
- 对偶: “参了又重参”与“远礼文殊佛”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提问: 通过疑问句“谁能远礼”,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望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一种追求真理、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子: 象征着人生的智慧与阅历。
- 文殊佛: 代表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 颠师: 隐喻高人,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与追求的方向。
- 海上庵: 寓意宁静、超脱,象征隐士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在诗中提到自己几岁? A. 50
B. 53
C. 55
D. 60 -
“诸方参了又重参”中的“参”指的是什么? A. 参观
B. 学习与体悟
C. 僧侣
D. 参赛 -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爱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留衣庵》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更注重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智慧的追求,而后者则以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刘克庄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